(營口之窗•營口視界“旅游風光”)墩臺山:山海間的歷史長卷與精神豐碑
在遼寧省營口市鲅魚圈區西北部,屹立著一座見證歲月變遷的國家AAA級旅游景區——墩臺山公園。這座海拔133米的山體,不僅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記憶,更以獨特的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成為了城市中一處兼具教育意義與游覽價值的勝地。
墩臺山的歷史如同一幅波瀾壯闊的畫卷。山頂的烽火臺始建于明朝永樂年間,作為古代重要的抗倭軍事設施,雖歷經歲月侵蝕,如今只剩殘垣斷壁,卻依然訴說著往昔金戈鐵馬的歲月,見證著先輩們保家衛國的英勇。令人痛心的是,在烽火臺旁,曾矗立著日寇侵占東北時所建的崗樓。傳聞日寇正是看中這里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妄圖在此建港(雖未經嚴謹考證),這段屈辱的歷史,成為了中華民族不可磨滅的傷痛印記。
歲月流轉,墩臺山在時代發展中不斷蛻變。1988年,烽火臺得到修葺,重現歷史風貌;鲅魚圈建設海港后,山上新建了我國最北的燈塔——臺子山燈塔。這座高20.9米、燈高131.4米、射程達25海里的一級燈塔,隸屬于北海航海保障中心營口航標處,宛如夜海中的明燈,為進出營口港和往來船只指引方向。2006年10月,在昔日日偽崗樓的原址上,一座占地306平米、高41.53米的鋼架結構觀景平臺拔地而起。這座由鞍鋼師傅們精心建造的觀光塔,如今已是營口開發區的制高點。塔內一層為歷史博物館,陳列著與墩臺山相關的珍貴史料;二層是休閑廳,供游客小憩;三層設置城區規劃沙盤,展現著城市發展的宏偉藍圖。1995年,烽火臺被區政府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時刻提醒著人們“牢記歷史,不忘國恥,振興中華”。
走進墩臺山公園,自然之美令人陶醉。園內樹木蔥蘢,松樹、槐樹等植被錯落有致,清新的空氣裹挾著草木芬芳撲面而來。登山步道蜿蜒而上,沿途設置的觀景平臺與休息長椅,方便游客隨時駐足欣賞美景。當登上山頂,山海風光盡收眼底:湛藍的渤海灣波光粼粼,營口港的繁忙景象一覽無余,電廠、新鞍鋼等現代工業設施與壯闊海景相互映襯。白天,陽光灑在海面,船影穿梭,盡顯生機;傍晚,落日余暉將天空染成絢麗的色彩,與城市燈火交相輝映,構成一幅絕美的畫卷。
人文景觀更是為墩臺山公園增添了深厚底蘊。古樸的景觀亭廊融入傳統文化元素,飛檐斗拱間盡顯東方美學韻味,為游客提供了遮風避雨、休憩賞景之所;烽火臺遺址與現代觀光塔交相輝映,歷史與現代在此碰撞交融,訴說著時代的更迭。
營口港務集團港口服務分公司曾組織部分干部員工來到墩臺山公園開展愛黨愛國愛港口教育活動。站在這片承載著輝煌與屈辱、自然與人文的土地上,大家深刻感受到歷史的重量與時代賦予的使命。從明朝的烽火臺到日寇的崗樓,從修葺后的歷史遺跡到現代化的觀光塔與燈塔,墩臺山不僅是自然與人文的瑰寶,更是一座鮮活的愛國主義教育課堂,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銘記歷史、砥礪前行,為祖國的繁榮昌盛、為港口事業的蓬勃發展貢獻力量。(趙洪健)
供稿作者:趙洪健,營口之窗特約攝影人
原創發布:營口之窗官網
更多信息,請看公眾號:營口視界,視頻號:營網天下
版權聲明:營口之窗所有內容,轉載須注明來源,禁止截取改編使用。
上一篇:石器時代的營口石棚——陳征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