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中國工商銀行(簡稱“工行”)消息,截至2012年三季末,該行對文化產業的貸款余額已達900億元,較年初增加240億元,同比多增151.98億元,超過2010、2011兩年貸款新增的總和;貸款增幅為36.32%,貸款余額和增量繼續位居國內商業銀行首位。
據介紹,這緣于“工行今年以來加大投入力度,將支持文化產業作為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之舉措。
就此,工行建立了與全國性和區域性文化主管部門的溝通合作機制,探索出金融與文化無縫對接新模式。據悉,目前,工行已同文化部、新聞出版總署等部委簽署了支持文化產業戰略合作協議,共同研究和創新適合不同文化企業的特色產品和服務模式。
在文化企業金融產品和服務提供方面,工行根據文化產業的特點積極創新產品、優化機制、完善服務,成功探索出了一套“特色訂制”的服務模式,在業內率先推出“文化+金融”金融服務手冊,針對各種類型文化企業的運營特點,量身定制融資產品,較好地滿足了文化藝術、新聞出版、廣播電視電影、新興媒體、軟件網絡及計算機服務、廣告會展、古玩和藝術品交易、設計服務、文化旅游、休閑娛樂等行業中各類不同規模文化企業的金融服務需求。
譬如,針對門票及各項收入現金流穩定的文化旅游景區推出了“景區收費權支持融資”,實現為湖北武當山、揚州瘦西湖、浙江西溪濕地、江西三清山、常州恐龍園等100余個文化旅游景區的建設提供貸款支持;針對電視劇制作企業推出了“影視通”電視臺項下應收賬款保理業務,為《江湖絕戀》、《鑼鼓巷》、《借槍》、《飛虎神鷹》、《黑狐》等30余部電視劇的拍攝提供了貸款支持;針對影視制作企業推出了“影視制作項目貸款”模式,為《桃姐》、《大魔術師》、《河東獅吼2》、《唐山大地震》、《風聲》、《十月圍城》、《狄仁杰之通天帝國》、《我知女人心》等10多部影片的拍攝提供了貸款支持;
此外,針對中小文化企業推出了藝術品質押貸款、“文化擔保公司擔保”、以及以訂單融資、國內保理、應付款融資、預付款融資等系列融資模式,為3000余家中小文化企業提供了貸款支持。
不僅于此,工行還根據文化企業發展的區域性、差異性特點,因地制宜、量體裁衣式地提供金融服務,同時促進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區域性、特色型文化品種的傳承和發展。例如,該行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蘇繡)代表性傳承人姚建萍的刺繡藝術館量身訂制綜合性金融服務方案,并以2280萬元流動資金貸款支持這家小企業發展。
相關熱詞搜索:前三季 工商 銀行
上一篇:工行首推智能語音識別電話銀行服務
下一篇:工行和美國運通合作推出“工銀運通百夫長黑金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