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三十周年的中國平安正式啟動總公益投入100億的“三村建設工程”,面向“村官、村醫、村教”三個方向,實施產業扶貧、健康扶貧、教育扶貧。為響應“三村工程”號召,平安產險積極推進扶貧事業,“臺江模式”首筆300萬扶貧貸款已于近期落地,這其中涌現了一大批扶貧英雄,申揚帆就是其中之一。
對于黔東南州,平安產險人申揚帆有一種心心念念的情結。作為土生土長的黔東南州人,這片民族風韻獨特的土地上,他留下過青春的足跡。也因為從事農險理賠工作,他對這片經濟尚不發達的土地有了更深的感情。尤其是他在臺江扶貧工作中深入一線的經歷,讓他對幫扶、脫貧有了新認識。
幫扶、脫貧,從來都不是一次愛心捐贈所能改變的
臺江,位于黔東南州中部,苗族占全縣少數民族人口的95%以上,有著“天下苗族第一縣”的美譽。 2013年大學畢業的申揚帆加入了平安產險從事農險管理崗,此時。“2016年的時候,我接到三穗縣的一個農戶報險。因為病蟲害受災,他種植的十多畝煙草顆粒無收,同時身患癌癥,家庭情況很糟糕。”看到這樣的情況,申揚帆在處理賠付后,組織了全公司愛心捐款,“籌到的5700元交給他時,老人很激動,但在我心里,我知道這一次的愛心捐贈并不能徹底改變什么”。
申揚帆知道,要讓貧困地區脫貧,必須找到真正的出路。對彼時的他而言,盡力幫助農戶們減少災害帶來的損失,依靠同事朋友和自身的力量去籌款捐助,已經是他能做的最大努力了。
幸運的是,2017年8月,申揚帆參與了臺江扶貧項目。不同于前兩年點對點的農產險理賠幫扶,這次的臺江扶貧項目讓他真切體會到,為農戶們帶去好政策、好項目,讓他們真切地享受經濟上的變化才是最實在的。于是,申揚帆開始在臺江走村串寨,實實在在地了解農戶們的所思所盼。
靠土地吃飯,沒有維持生計的項目,日子怎么過?
臺江,全縣總人口約16.36萬人,農業人口14.30萬人,非農業人口2.06萬人。這樣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地區,缺乏配套的產業支持。“靠土地吃飯的農戶,怎能沒有能夠維持生計的項目?”申揚帆深入調研之后說。 從8月的基礎調研開始,到12月完成首筆貸款落地,只有短短4個月時間。沒有產業是當地貧困的根源,但讓農戶信任平安的產業項目,愿意參與其中,才是源頭的解決之道。
“我們在前期調研中就發現,這個縣沒有一個成規模的工業企業,農戶大多是零散種植玉米、水稻等農作物,勉強維持一家人的溫飽。”申揚帆說,家住臺江縣排羊鎮屯上村的周澤君讓他印象深刻。周澤君與妻子、一兒一女擠在70平米的木房內,家里的1畝自留地種植了少量的水稻、蔬菜,非農忙時期他和妻子到建筑工地上干些體力活來幫補家用,年收入不超1萬。
“前幾年周澤君在工地上干活摔傷了腿至今沒完全好,再加上兒子結婚、舅佬兩個子女托他照顧,這么一大家子,想想都難。”面對這樣的情況,帶著好項目來的申揚帆當然希望周澤君能加入進來。
等拿到首批利潤,應該會有更多農戶想要參與進來吧。
申揚帆負責的臺江扶貧項目開始運轉起來,收集建檔立卡貧困戶資料信息、入棚種植食用菌,請專家進行技術指導,企業保底回收農戶們種出來的菌種。同時,平安產險還贈送農險,為整個產業的穩定發展兜底,讓更多貧困農民參與進來。“一步一步來,建立良性循環機制。農戶們只要參與勞動,就能脫貧致富。”
加入扶貧項目的周澤君也如申揚帆所說的那樣,家庭經濟得到了很大改善。“我們回訪時就發現,周澤君不但自己種植食用菌,還把親戚們也帶進來幫工種植。”申揚帆認為,他們的努力推廣已經初見成效,“剛開始很多農戶不太信任我們平安產險的扶貧項目,采取觀望態度,但通過周澤君這樣成功案例的口口相傳,大家也越來越信任我們”。
“現在很多農戶都開始申報名額了,想要加入下一期入棚生產。現在大棚數量都快跟不上了,等到首批采菌利潤發下來的時候,就會有更多農戶想要參與進來了!”看到臺江項目惠及到越來越多的當地群眾,申揚帆打心眼里是高興的。
“從事這份工作對我來說,感觸真的很深。”在申揚帆看來,無論是免息免擔保的平安扶貧貸,還是為更多農戶帶去好項目、幫助他們持續脫貧,都是平安產險人為讓當地群眾生活得更好所做的努力。“只有一次次去到他們中間,看到他們生活的變化,你才會知道,做好幫扶真的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我很幸運能夠參與其中。”
上一篇:平安產險:“三村”人物志 支教五年,郭曉雨用點滴小事詮釋對孩
下一篇:平安產險:2018年“懂感恩”回饋社會第一站啟動 聯合《中國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