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歷史 即是未來——太平品牌“老料新說”系列(2)
“兩全其美”、“福壽安康”:太平人壽早期產品切中需求“痛點”口碑卓著
一部太平品牌的歷史,就是一部中國民族保險發展史的縮影。《太平人壽創業十年記》中曾寫道,“吾人于創設之初,即矢志于華商保險業之發揚光大,冀對國家社會有所貢獻。二十載心血,終使太平人壽成為華商保險界的旗幟!” 以史為鑒,回溯公司早期經營的方方面面,太平人壽不忘初心投身壽險事業,砥礪奮進履行保障職責。作為中國太平旗下的專業壽險子公司,太平人壽在黨的十九大精神感召下,勠力同心,開啟復興“百年民族品牌”的新紀元。
有人說,“一切以客戶為中心”,這話實踐起來很難;也有人說,“一切以客戶為中心”不假,但能不能成為“中心”,還要看商家給不給你這個權利。在太平人壽的早期發展階段,列強環伺、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情景比比皆是,但“一切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已然萌芽。在國難當頭之際,太平人壽以銷售真正能夠保障老百姓生活需求的保險產品為武器,硬是與同業公司一道,打下了中國民族保險史的半壁江山。那么,早期的太平人壽都經營過哪些壽險產品,且客戶評價如何呢?這還要從幾張當年的老史料說起。
自1934年至新中國成立前,太平人壽大力推廣“兩全保險”、“福壽保險”,種類不斷翻新。所謂“兩全”保險,即指投保人晚年靠它“自養”、“自餐”,去世后也能靠這筆費用維持家庭生計,使其身前身后皆能“兩全其美”。據一份1935年5月簽訂的太平保險20年兩全保單所示,年僅二十三歲的投保人若20年后“生存無恙”,公司“立即照章付給國幣壹千圓整”。若于“本保險單滿期之前”終了,則此項保險金額“給付給被保險人之法定財產管理人”保管。
而所謂“福壽”保險,則取“得福即安、得壽延年”的寓意,使投保人去世后,仍能以這筆保費延續對家人的責任,傳承“福壽安康”的家族心愿。據一份簽訂于1936年4月的太平保險20年限期繳費福壽保單所示,一旦投保人身故,公司會“照章付給國幣陸千圓整”至被保險人妻子的名下,如此可知“福壽”保險的效用。除此之外,太平人壽還陸續開發出“子女教育金保險”、“養老年金險”、“團體保險”、“婚嫁保險”等險種。
僅是產品好還不足以為客戶稱道,太平人壽“信用卓著、賠款迅速”的好名聲亦是人盡皆知。據1936年大公報頭版刊登的《鳴謝華商太平保險公司賠款迅速》一文所載,“該公司派員查驗屬實,立即賠款一千一百元,足征該公司信用卓著、辦事敏捷,特登報鳴謝并愿為介紹焉”。
受到認可的太平人壽也絕不“藏著掖著”。除了在廣告上突出險種之豐富外,太平人壽還適時地將公司“信用昭著”、“賠款迅速”、“手續簡便”等經營亮點以彩印的形式在雜志上廣而告之,十分簡潔鮮明。到1938年底,太平人壽的有效保額不斷攀升,一躍成為當時華商保險業中規模最大、實力最強和市場份額最多的民族壽險公司。
八十多年前,太平人壽在產品開發上想客戶之所想,在理賠服務上急客戶之所急,憑借充分滿足老百姓居家生活需求、倫理道德訴求的保險產品,以及周到卓越的客戶服務,為“一切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作了完美的注解,成為中國民族保險業屹立不倒的鮮艷旗幟。八十多年后的今天,新時期、新形勢下的太平人壽繼承發揚一代又一代“太平人”果敢創新、無懼擔當的優良傳統,形成了“在傳承中成長,在蛻變中新生”的“太平血脈”,在黨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與保險同業一道,用貼近民生、適銷適用的保險產品讓老百姓的生活更加美好。(陳藝林)
本系列文章歷史顧問:上海復旦大學歷史學系趙蘭亮教授
特別鳴謝:太平人壽寧波分公司王小鋒老師為本文提供部分史料圖片
本系列文章參考文獻:
①趙蘭亮:《近代上海保險市場研究》,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②中國太平保險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上海社會科學院:《中國太平發展簡史》,中國金融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③上海市檔案館藏太平人壽保險公司檔案,Q334-1-6-170。
④上海市檔案館藏太平人壽保險公司檔案,Q335-1-8-1。
⑤上海市檔案館藏太平人壽保險公司檔案,Q335-1-8-21。
⑥上海市檔案館藏太平人壽保險公司檔案,Q335-1-24。
⑦《中國保險史》,中國金融出版社,1998年。
相關熱詞搜索:
上一篇:民國三十年的“車馬費”:太平人壽“以客戶為中心”提供上門服務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