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市位于造船廠附近的生活垃圾排放場由于城市建設需求已經關閉,主城區生活垃圾自2011年9月12日,開始運往距離市區47公里的虎莊垃圾填埋場進行填埋處理。到筆者發稿時,新垃圾轉運模式已經運行了近1個月,生活垃圾外運進展情況到底怎樣呢?
清晨5點,筆者在位于造紙廠和清華大街東段的兩座垃圾轉運站看到,原有的地坑式垃圾轉運站已經不能使用。大量的垃圾露天堆放,一臺裝載機正在向新型壓縮式運輸車里裝填垃圾,一些垃圾被風刮得四處飄散,離轉運站很遠就能聞到垃圾堆散發出的陣陣惡臭。
據站前環衛所一位負責人介紹,自從垃圾開始外運,原有的清運模式便全部被打亂。由于沒有配套的轉運場地,其它幾座垃圾二級轉運站點又都建立在居民區內,他們只能將那幾個垃圾轉運站點的垃圾統一運送到這兩座轉運站進行集中露天轉運,盡管他們已用編織布臨時將轉運場地圍住,造成的二次污染依然很嚴重,大量塑料袋被風刮到路邊的草叢中,不得不派專人清理。
一位開壓縮式垃圾清運車的司機師傅說,他們每天4點鐘開始裝垃圾,由于一些路段路況不好,7:30分第一車垃圾才能被運到排放場。他們每臺車至少要跑兩趟到三趟才能將當日的垃圾清運完。
環衛處西市環衛所的轉運情況也不容樂觀。位于通惠里附近有一座封閉式垃圾轉運站,由于與現在的轉運車輛不配套而被改為露天轉運,西市環衛所轄區其它幾座垃圾站的垃圾都集中在此進行轉運,轉運過程同樣臭氣熏天,嚴重影響了周圍居民的生活環境。后因居民反映強烈,露天臨時運轉點被轉移到西大廟垃圾轉運站院內。
目前,幾處露天臨時轉運點就像“游擊戰”般“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給生活垃圾的外運工作帶來了極大困難。
筆者調查:我市日產生活垃圾近1300立方米,現有的15座垃圾轉運點無論在功能上、體積上都無法與新型清運車輛配套使用。為此,原有垃圾轉運站點已不再適用目前的運作模式,18座封閉式垃圾轉運站點形同虛設。由于無配套轉運站,我市的生活垃圾轉運模式一夜之間又回到20年前的露天作業狀態。
另外,我市距虎莊垃圾填埋場近50公里,如遇到大雨或大雪天氣,垃圾很難運出去。為此急需建設具有應急儲備能力的大型封閉式垃圾轉運站,既能解決二級轉運污染問題,又能緩解因天氣原因造成的垃圾外運不及時的問題。
新型轉運設備、需要新的基礎設施配套才能在新型轉運模式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目前,我市在生活垃圾外運中暴露出諸多問題,基礎配套設施亟待完善。
上一篇:打壓試水難,百姓和熱電公司誰更窩囊
下一篇:營口秋菜豐收,菜農為何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