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畢去世后,人們在誠信立下修建了“張鳳畢紀念館”,現(xiàn)在這里已經(jīng)成為社會各界誠信精神教育基地。
在大石橋市迷鎮(zhèn)山腳下,有一片用一戶農(nóng)民十五年的時間栽種的“誠信林”。 這片“誠信林” 不僅吸引了營口日報、營口晚報、營口電臺、營口電視臺等眾多媒體的關注,更受到營口市委書記魏小鵬的重要批示,《光明日報》還在頭版頭條配照片、配評論刊出《心中,一片“誠信林”》,并陸續(xù)推出《誠實如山信成林》、《張鳳畢和他的知心朋友》、《一曲社會各界的愛心大合唱》、《營口:誠信不白講、好人得好報》、《做堅守誠信高地的“誠二代”》等共8篇稿件,光明網(wǎng)還專門開辟了張鳳畢專題,并制作了光明電視專題片《陽光灑滿“誠信林”》。在全國各界引起強烈反響。一戶普通的農(nóng)家種樹為何有如此的魅力?
這戶農(nóng)民的家主叫張鳳畢,是眾多樸實憨厚農(nóng)民中的普通一員。十五年前的一天,張鳳畢的大兒子張福駕駛出租車時發(fā)生車禍,造成對方三死一傷。法院作出判決,張福正承擔全部責任,判處有期徒刑2年,一次性賠償受害者家屬12.9萬元。法院判決后,家境并不寬裕的張鳳畢四處借錢并賣掉所有家產(chǎn),主動賠償受害者家屬13萬元,之后和妻子帶著一對年幼的子女上山種樹還債。為了還債,張鳳畢在當年承包的50畝荒山上搭建起當?shù)刈詈喴椎?ldquo;苦土房”;為了還債他們一家照明靠蠟燭,吃的是玉米餅加咸菜。喝的是山下二里外打來的水,張鳳畢和妻子田桂榮每天凌晨三四點起床干活,晚上天黑才收工回家;為了還債,女兒張雪從小沒有買過一件新衣服,兒子張福帥被迫輟學;為了還債,張鳳畢帶領全家挖坑栽樹,到他去世前家中圈養(yǎng)了50只羊,400多棵梨樹長大成林,被當?shù)馗刹咳罕姺Q之為“誠信林”;張鳳畢因癌癥去世后。大兒子張福正繼承父親“債要還清、樹要成林、人要成才”的遺愿帶領全家繼續(xù)還債一直至今。
一起交通肇事,給兩個家庭帶來災難。肇事者已經(jīng)獲刑,對附帶的民事賠償,肇事者家庭完全可通過分期的方式予以償還,甚至可以向社會上的一些人所做的那樣,拖延、耍賴,直到法院來強制執(zhí)行。而老張家十五年堅持做人底線用誠信還債,做“寧可自己受苦也不讓別人戳自己的脊梁骨”的“傻事”到底得到了什么?
都說“好人有好報,誠信不白講”,這一點張家人深有體會。很多人通過媒體的報道知道了他們的事跡后伸出友愛之手。民革省直工委為他們送來1000多棵授粉樹;營口市委組織千名學生和部隊戰(zhàn)士上山幫助老張栽樹,調(diào)動“愛心超市”的資金和志愿者對老張家進行幫扶,并聯(lián)系果樹專家指點老張,還打通了附近一口廢棄的礦井解決了水源;張鳳畢在身患食道癌住院期間得到社會各界的資助,大兒子出獄后因為講誠信不僅收獲了一份美滿的愛情,還收到了一位不知名人提供的出租車,原營口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孟凡利、原大石橋市市委書記董建國親自幫助張福正辦了出租營運手續(xù),小兒子張福帥和女兒張雪不僅在社會的幫助下重返校園,張雪還被盛京銀行主動聘用;大石橋市委知道老張家的事情后,不僅多次組織人員到老張家探望,還創(chuàng)辦了“誠信信貸”讓誠信當錢花,每個講誠信的市民都可以不用抵押獲得五萬元的誠信貸款,目前已經(jīng)有5000戶獲得幫助,在當?shù)叵破鹨魂囍v誠信的熱潮
遼寧省委宣傳部副部長 張玉珠說:“張鳳畢是一個普通農(nóng)民,生前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卻在去世多年后,一再被人提起,是什么賦予了一個普通人經(jīng)久不衰的魅力?就是因為他用‘誠信’書寫的人生軌跡,不但給自己的家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也給社會留下了彌足珍貴的人生啟示。當前,一些領域誠信缺失,道德失范,成為社會肌體的毒瘤,給人民群眾的生產(chǎn)和生活造成極大危害。我們絕不能放任不誠信不道德行為侵蝕人們的心靈,必須勇敢地拿起道德的武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為根本,大力加強公民思想道德建設,深入學習實踐社會主義榮辱觀,使‘講道德、做好人’成為社會風尚的主旋律。”張玉珠說,這些年來,在營口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的動員組織協(xié)調(diào)下,無數(shù)雙溫暖的雙手伸向張鳳畢一家,幫助他們打深井,種果園,蓋起磚瓦房……張家人在用誠信感動社會的同時,也感受著來自社會的感動。在堅守誠信的道路上,張家人不是踽踽獨行。誠信將無數(shù)愛心匯聚在一起,成為張鳳畢一家走出困境的強大力量。營口市的做法告訴我們,倡導文明新風,褒獎道德典型,弘揚誠信精神,絕不能搞形式、走過場。必須動真情、辦實事,使“好人有好報”的價值取向得以生動而具體的體現(xiàn),只有這樣,才能推動形成人心向善、見賢思齊的良好社會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