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口之窗“焦點網談”)創建“國際濕地城市”: 營口應迎頭趕上
郭志民
近幾年來,一些國內外城市紛紛加入國際濕地城市行列,作為濕地資源豐富的營口,有必要創建國際濕地城市,讓這張亮麗的國際名片向世界推介營口,讓營口走向世界!
國際濕地城市由國際濕地公約組織評估認證,代表了一個城市的生態成就,是目前國際上在城市濕地生態保護方面規格高、分量重的一項榮譽。2018年以來,我國已有 常德、東營、盤錦等13個城市入選國際濕地城市。
濕地是指地表過濕或經常積水,以及生長濕地生物的地區。地球上有三大生態系統,即:森林、海洋、濕地。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
我市北有大遼河,西臨渤海,遼河口有大片自然濕地灘涂、葦塘,周邊還有人工濕地稻田、養殖魚蝦池和部分鹽田。營口主城區原為退海之地,具有豐富的濕地資源,特別是擁有面積較大的永遠角濕地,以及鴨島濕地。營口處于全球九大鳥類遷徙路線的東亞—西太平洋遷飛路線上,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的重要中轉站和目的地,每年遷徙停歇或繁殖的水鳥達百萬只,在國際濕地和生物多樣性保護上處于重要地位。“鳥浪”是營口的一大城市特色。
營口濕地資源和生態資源優勢得天獨厚,建設國際濕地城市勢在必行,意義重大。
國際濕地城市是指按照有關國際濕地公約決議規定的程序和要求,由成員國政府提名,經《濕地公約》國際濕地城市認證獨立咨詢委員會批準,頒發國際濕地城市認證證書的城市。 今年6月,第二批國際濕地城市名單揭曉,全球共25個城市獲此殊榮,我國的合肥、濟寧、武漢、南昌、鹽城、盤錦等城市入選。截至目前,全球共有國際濕地城市43個,其中中國13個,數量位居第一。
擁有豐富濕地資源的營口已經落伍,應當迎頭趕上,積極創建國際濕地城市。
國際濕地城市是一塊國際生態招牌,在全球具有影響力,含金量非常大。申報創建國際濕地城市,是營口擴大國際影響,走向世界的重要有效途徑。有了這張耀眼的生態名片,對提升營口城市知名度、美譽度,促進國際化意義十分重大;是營口未來的發展潛力、希望所在和最大優勢。
建設國際濕地城市,首先,營口要樹立生態城市和濕地城市的理念,有“建設富有活力的現代化濕地城市”的目標定位。圍繞濕地城市特色,搞好以濕地城市總體設計為引領,把濕地、遼河、渤海等地域元素融入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各個環節,對中心城區重點片區和重要景觀控制區加強規劃引導。
其次,要制訂申報創建國際濕地城市規劃和實施方案。營口要建立健全濕地保護機構,防止破壞濕地生態,加強執法,依法打擊破壞濕地資源和野生動植物等違法行為,強化濕地保護。
再次,在全市范圍內組織開展現存永遠角濕地、遼河口灘涂、人工養殖、水庫濕地,以及葦塘、水塘、河流、溝渠等小型濕地的生態保護和修復,將部分城區水泥覆蓋的潮溝予以恢復,并在城區多開辟公園,對已建公園等進行改建、擴建,建立多種形式的濕地生態保護系統。全面保護濕地資源,建立健全濕地保護體制機制,擴大濕地面積,不斷提高濕地保護率,實施濕地保護修復工程,改善濕地生態功能,豐富濕地生物多樣性,開展濕地旅游觀光活動。
評選國際濕地城市有兩個基本條件,即有一處國家重要濕地或者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或者國家濕地公園等,濕地率在10%以上,且較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有所提高,濕地保護率不低于50%。營口雖然沒有國家重要濕地或者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但我市可以啟動永遠角濕地公園建設規劃,并使之與目前的西炮臺濕地公園連通,打造面積廣大的城根濕地,使之具備參選國際濕地城市的資格條件。
營口創建國際濕地城市具有重大意義,一是具有明顯的生態效益。營口現有濕地中,具有國際意義的珍稀水禽的棲息地,天然的濕地環境為鳥類提供了豐富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繁衍空間,對物種保存和保護物種多樣性發揮著重要作用,國際濕地城市將凸顯營口的生態城市特性。
二是長遠的經濟效益。將要啟動的有濕地元素的遼河文化產業帶工程(我市貫徹落實遼寧省遼河國家公園建設的決策部署的工程,工程北起營口造紙廠水庫,經永遠角濕地、西炮臺,南至咸水河)建設納入國際濕地城市的內涵,打好營口濕地城市的特色牌,打造營口旅游業“巨無霸”,極大提升營口的城市環境和魅力,從而帶動營口旅游經濟的發展,促進營口的招商引資以及經濟發展。
三是顯著的社會效益。營口濕地打造計劃,可以將眾多區域打造成著名的風景區,除可創造直接的經濟效益外,還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尤其是城市邊緣中的河岸、灘涂、蘆葦濕地,在美化環境、調節氣候、為居民提供休憩空間方面有著重要的社會效益。近年來的夏秋季節,營口市民已經習慣于去濕地資源豐富的永遠角、西炮臺、牛耳廣場一帶休閑娛樂。
國際濕地城市是一張優質的生態名片,將展現出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所取得的工作成就、城市風貌和生活品質,為營口爭創全國“文明城”加分。
通過建設國際濕地城市,可以充分彰顯營口濕地城市特色,提升營口城市整體形象,對增強營口城市知名度、美譽度具有重要意義。國際濕地城市的國際名片將推動營口振興發展,著力打造“濤濤遼東灣、美麗遼河口;濕地在城中、城在濕地中”的現代海濱城市,讓營口的天更藍,空氣更清新,從而使城市活力不斷增強,城市競爭力飛速提升,城市面貌更加亮麗。
多年來,在新聞記者、人大代表,以及社會各界的呼吁關注下,營口的濕地意識不斷覺醒,濕地保護納入日程,西炮臺以北遼河大橋以西的永遠角濕地得以保留保護,濕地城市建設取得初步成果,國際濕地城市時不我待,未來可期!
相關鏈接:
為保護全球濕地以及濕地資源,1971年2月2日來自18個國家的代表在伊朗拉姆薩爾共同簽署了《關于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簡稱《濕地公約》)。《濕地公約》已經成為國際上重要的自然保護公約,受到各國政府的重視。截至2018年10月,共有170個締約方。
國際濕地組織自1971年成立以來,一直致力于促進全球的濕地保護事業。特別是近些年來,城市化發展速度加快,導致濕地水源緊缺,濕地環境不斷惡化。鑒于問題的普遍性和嚴重性,2017年4月,國際濕地公約組織決定在全球開展國際濕地城市創建及申報認證工作,以表彰先進、擴大影響、喚醒全世界聚焦濕地保護的目的。
《國際濕地城市認證提名暫行辦法》要求,各締約國每3年組織開展一次認證提名。2017年,原國家林業局在全國首批篩選提名6個城市申報國際濕地城市。2018年10月25日,國際濕地公約第十三屆締約方大會上,國際濕地公約組織在迪拜宣布全球首批18個國際濕地城市,中國常德、常熟、東營、哈爾濱、海口、銀川入選,占入選城市的1/3。
我國于1992年加入《國際濕地公約》。國務院于2003年批準《全國濕地保護工程規劃》的總體目標是:到2030年,完成濕地生態治理恢復140萬hm2,建成53個國家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示范區,全國濕地保護區達到713個,國際重要濕地達到80個,使90%以上天然濕地得到有效保護,使中國濕地保護和合理利用進入良性循環,充分發揮濕地生態系統的功能和效益,實現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供稿作者:郭志民(原《營口日報》記者,著有新聞作品集《瞭望者》一書)
原創發布:營口之窗官網
更多信息,請關注營口之窗公眾號:營網天下
版權聲明:營口之窗所有內容,轉載須注明來源,禁止截取改編使用。
上一篇:營口市:四通八達的路口,為何變成了“死胡同”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