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養浩氣 潑墨繪人生
——記畫家李洪順
他,自幼對繪畫“情有獨鐘”,憑著天賦和勤奮,磨礪數十年,反復實踐,終于找到了自己獨有的“根源”技法,一躍成為聞名省外頗具實力的畫家。他,把自己的藝術生命扎根于家鄉的廣袤大地上,作品中凝聚著對家鄉山水的熱愛,讓人在撲朔迷離中尋索到美的享受,撩撥起心中已經疏遠了的鄉情。他,就是蓋州市畫家李洪順。
李洪順,30多年來的奮斗和追求,滄海桑田,其中意味,非常人所能證悟,這是現實,是人生,更是他的藝術境界。
李洪順,1963年出生于遼寧蓋州,筆名“玩墨人”,系遼寧省美術家協會會員,營口市美術家協會理事,蓋州書畫院特聘專職畫家。
走進李洪順的畫室,一股民俗文化氣息撲面而來,只見墻上掛滿了他新近完成的大大小小的作品:有嫻靜的仕女,有“壯懷激烈”的鐘馗,更多的則是形式各異,與時俱進的中國畫。

李洪順的畫作不僅表現了蓋州山川的“蒼、樸、豁、放”,更豐富了中國山水畫技法的表現形式。細細品味,我們可以在陌生中看到熟悉,在撲朔迷離中尋索到美的享受,從而勾起“蓋州情真是吾鄉”兒時情趣的回瞻與追憶,撩撥起我們心中已經疏遠了的鄉情,讓人意猶未盡,感慨萬千。
李洪順的山水畫“極力張揚真、善、美,更不愿以瘋狂表達陶醉。他深知社會的主流是由人民大眾組成的,忘掉這一點,就是忘掉了作為畫家的責任感”。他秉承中國畫傳統技法,其作品情調高雅、純樸自然,甚得古人筆意。由于長期的積累,筆墨精到,鑄就了他筆間意足,惜墨如金,構圖巧妙的風格。他的繪畫作品不拘泥于一方,并能做到人物、動物、山水、花卉兼長,提倡雅俗共賞,因為藝術是“為人民服務的,為人民所欣賞”。他并堅持把西方畫法的寫實技巧和中國畫的寫意技巧相“融合”,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繪畫風格和特點。《墨竹》、《童趣》、《山水》、《花開富貴》、《富貴圖》、《山高水長》等作品講究氣韻生動,質感鮮明,色彩豐富,線條流暢。《繡女》、《夏韻》等部分作品畫中的人物,大多充實鮮活、生動飽滿、呼之欲出,體現出生命的活力和人與自然和諧一致的審美品質。
磨礪幾十年,一躍成為頗具實力的畫家,用他自己的話說,便是:“這些年我邊畫邊思考,既在反思傳統,也在反思自己,不僅用手畫,更在用心畫。這蓋州人為何陽剛正氣,不但豪爽坦誠,而且質樸敦厚?是鐵塔山,是煙囪山、赤山支撐他們的筋骨;是大清河水、是碧流河浸潤他們的肌膚。于是我重新與山對視、與水共語。重新解讀這蓋州山川的山水草木,讀它們的品格、讀它們的魂魄。越讀越感到僅用傳統的技法已不能夠將其蒼莽、樸實、豁達、豪放的品格充分地表現出來。

李洪順畫這些畫,不僅是表達個人的懷舊情緒,更重要的是想發出一種呼吁,呼吁所有人都來關注、保護民俗文化。
談起為什么要重新拾起畫筆,李先生說,近年來,隨著年歲的增長,視野更加開闊,改革開放的成果實實在在的惠及城鄉百姓,自己能夠清晰的感受到家鄉的巨大變化。俗話說,“盛世收藏,亂世藏糧”,如今的“太平盛世”為藝術的蓬勃發展提供的良好的環境,只有重新拾起畫筆,用自己的一技之長盡情謳歌,才對得起這個時代。
如今,李洪順的作品逐漸受到各界好評,榮譽也紛至沓來。作品經常在《遼沈晚報》、《營口日報》、蓋州市有關報刊、雜志上發表,多次參加省、市級畫展并獲獎。
藝術是真實的,靈魂的,同時也是艱苦的。李洪順說,在過去,繪畫實在是奢侈的愛好,如果單靠繪畫吃飯,盈利周期很長,一般堅持幾十年才能熬出頭,而成功的畫家是應該得到市場的認可的。現在,他個人在沈陽擁有自己的畫廊,用以支撐自己在繪畫領域繼續前進,近期創作了數幅優秀作品準備參加國家級大展。他所追求的不是“名人字畫”,而是“字畫名人”。畫品如人品,當如是也。

蓋州是一座古城,有著十分豐厚的民俗文化資源。李洪順說:“作為中國人,我的夢想就是畫遍長江、黃河、長城,以后還要做歷史性的畫卷;作為蓋州人,我的夢想就是用畫筆繪出心中的大美,為蓋州文化旅游業的發展助力。”

的確,行走在夢想與現實之間,作為一個蓋州人,他一直想為蓋州的文化建設和經濟發展作些貢獻,經過考察、思索,他決定積累百幅書畫作品舉辦自己的畫展,“工程之大,難度之最,景象之復雜,技法之要求確屬空前”向世人展示文化古城蓋州的魅力。目前,他正在做這方面的準備工作。但愿他的這一目標早日實現,為宣傳蓋州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畫家大多都有很多夢想,因為在他每一次落筆時,都是在連接夢想與現實。李洪順也不例外,他有著比別人更清晰的“中國夢”的軌跡。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面對成績,李洪順并不滿足,仍然憑借著勤奮在藝海中努力求索。我們堅信,他在藝術道路上飛得更高、走得更遠。
(于學忠 宋懿凝)
相關熱詞搜索:山水 浩氣 潑墨
上一篇:營口“孫二哥”
下一篇:馮永寬:從外婆繡花中得到藝術啟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