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營口玻璃牛話劇社我們并不陌生,玻璃牛話劇社里還有一位才華橫溢的成員,他的名字叫潘健。殊不知,潘健是營口電視臺的一名記者,在工作之后的空閑時間為玻璃牛話劇社作出了不少的貢獻。就此,筆者特意前去采訪了這位被劇社成員敬稱“萬能潘”的優秀青年。
以下一第一人稱報道。
2012年,我迎來了大四實習期,每天到電視臺實習成為了我生活的主旋律,生活進入到另一種平靜階段。這年的冬天11月,我加入到了玻璃牛話劇社,并且逐漸喜歡上了劇社,直到首演結束,一直通過自己的努力在劇社里擔任著為大家服務著。今天我把我在劇社里的這一小段經歷寫出來,因為這是我人生中的一段難忘的經歷。
(一)場記
直到現在和身邊的朋友說起這個名詞的時候,大多數的人還是認為場記就是搬道具的。其實真正看到我工作的時候會認為這工作還真不僅于此。記得首演的時候,我是舞臺的監督人員,我清楚地記得我拿著對講機,不僅要和燈光師等工作人員交流,還要和音效師配合,我盡力兼顧著全場,那天我是在臺上最緊張的人之一,那種緊張程度絲毫不亞于演員和其他工作人員。直到最后一場戲演完,燈光暗下來,臺下觀眾的掌聲響起,我才知道我們的演出成功了。我曾經說過,作為場記,應該像一個全能型的選手,更要有為大家服務的愛心。
當初報名的時候只是處于好奇,說句真心話,我報完名我就有些后悔了,不過后來我想既然參加了就去好好去做,因為我有一個原則——做任何事情都是這樣,做了就要堅持把它做好。剛開始是劇社,我只是在記一些瑣碎的事情,如時間的長短,排練的進度等等,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逐漸有了新的事情做,工作起來也熟練了。更重要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逐漸從場記發展成一個“全能型選手”,因為我有個重要的工作就是“替”。
(二) 萬能潘
熟悉我的劇社朋友都知道我有這樣一個名字——“萬能潘”,其實這個名字是由“萬能替”演變而來的,得到這個名字完全是因為排練的時候發生的一個小故事小插曲。我清晰地記得那是今年3月份的一個晚上,當時按照排練計劃當天排練的是第三幕,不巧扮演“江大娘”的小猴姐臨時有事,而當天到現場的演員基本都是暗戀劇組的角色演員,因為時間已經很緊迫了,如果不排練的話可能會耽誤很多事情,大伙都提出小猴姐沒在怎么排練的問題。正當大伙發愁的時候,導演發現了我,讓我替演一下,這并不是我第一次替演員演戲,只是這次是要替演一個老年人。記得我演得很賣力,在場的人都笑開了花,我知道他們有點不太習慣,就連我自己都難以想象自己能夠演一位老大娘,就這樣我以江大娘的身份排練了很多遍,也讓我過了一把演老年人的癮。從此我的“萬能替”稱號就這樣流行起來,我也一直在扮演這樣一個角色,直到4月20日我以兩個角色參加完彩排。
我習慣了大家對我這樣的稱呼,我覺得這是大家對我的一種肯定。我也很感謝大家給我這次鍛煉自己的機會,因為沒有他們的“有事”,就沒有劇社里“萬能替”的誕生。在排練的過程中,我用“萬能替”替過11名演員,最多的是春花和護士。在20號的那天彩排的時候,我就對自己說,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站在首演的舞臺上,抓好這次機會,演好,不留遺憾。
社長前幾天問我除了表演還想做什么的時候,我還是想做原來的事情。說實話,做場記很枯燥,很累,我記得快首演的時候,一天早晨起來我醒來的第一句話是“好安靜的哈爾濱啊”。雖說是個玩笑的事,但也能看出來,當時已經像魔怔了。
一個人想做一件事情的很簡單,難的是是否能堅持做好一件事情。堅持下來后,給你帶來的一定是大伙對你的肯定和贊揚。一個人在一個團隊里,不一定都要做出多大的奉獻,但只有多為大家服務,才能成為大家共同的朋友。
記得我曾經在做交通文藝廣播《三色方向盤》節目的時候說過,如果我們三十多個人不發揮我們各自的正能量的話,我們的劇社就沒有現在這樣的經歷。我時常在想,如果寫經歷的話,每一個參與劇社首演的人都有自己的經歷,這些經歷雖然很平凡,但每個人從這經歷中都會有不同的收獲,正是因為劇社這些人的付出,那些回憶才時時歷歷在目。
我很喜歡現在的生活狀態,有時候在某一個街角看到久違的劇社朋友都會很開心,這段經歷留給過我鍛煉、快樂,也讓我收獲了一些好朋友。
潘健
上一篇:植保機械巧革新 日均作業500畝
下一篇:張廣揚:好支書圓我們幸福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