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書畫家馮永寬,人們自然會想到他筆下那些神姿綽約、風韻尤醇、富貴倜儻的“國花”--牡丹。
馮永寬的繪畫,畫風多樣,兼工帶寫,山水見長,花鳥、人物也頗為傳神達意。
——題 記
風物蓋州,人杰地靈,文風醇厚,為歷史文化內涵的文化古城。馮永寬就是從這片文化沃土中脫穎而出的我市著名書畫家。筆者有緣與其結緣交友,深為他的作品和人格所感動。
馮永寬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有相當根基。自幼受外婆熏陶、耳濡目染、酷愛書畫藝術。只有六七歲的時候,經常看到外婆在枕頭、鞋墊等處繡上一些色彩艷麗,漂亮的圖案,年幼的他非常喜歡。小小的繡花針在外婆是手中翩躚飛舞,看得人眼花繚亂。無論外婆繡的是花草魚蟲,還有娟秀如流水般傾瀉的祝福文字,一切都是那樣富有生機、栩栩如生。馮永寬在這種詩文書畫的環境中長大。
上學時,由于特別喜歡畫畫,馮永寬聰明好動甚至在課堂上的時候也在私底下偷偷的畫。有時被老師發現了,老師剛想批評,但發現他畫得很不錯,覺得很有天賦,所以并沒有批評他,而是鼓勵他拿起畫筆,繼續努力,爭取將來能夠有更大的作為。18歲時,馮永寬考上營口市第二師范學校,加入美術班,正式學習繪畫,畢業后成為團山中學的美術教師。
與所有的當代中國畫畫家一樣,馮永寬也面臨著難題:前人偉大的藝術成就好比一座山峰,如何才能走出屬于自己的藝術道路?
出于對藝術的那份癡迷、那份執著,馮永寬常年反復研讀大師作品,使自己用筆靈活多變,氣韻生動,意趣酣暢。為了使自己的書畫水平更上一層樓,2007年,馮永寬又到沈陽魯迅美術學院中國畫專業進修。梅花香自苦寒來。就這樣,馮永寬一路跋涉中走來,以扎扎實實的藝術態度,以沉穩低調的行事風格,讓自己的技巧日臻成熟,創作得心應手,作品也得到了同行的認可。
馮永寬說,他作畫時是一種“瘋魔”狀態,往往日夜不分,廢寢忘食。每下一筆,他都精心推敲,一絲不茍,落筆大膽,卻又能顧及每一個細節。
多年來,馮永寬創作的書畫作品多達幾千幅,獲獎作品無數,被收藏入刊的作品無數。
作為一名美術教師,馮永寬培養出不少學生考入沈陽魯迅美術學院、天津美術學院等藝術高校。今年5月21日,馮永寬獲得遼寧省中小學教育教學用書編審專家庫學科專家資格,將參與編審省教育教學用書工作。
馮永寬非常看重中國傳統繪畫的水墨韻味,他喜歡水墨在宣紙上那種敏感的發散、滲透而成的種種浸潤效果,他希望自己的嘗試能夠延伸水墨繪畫的藝術實踐。
他在山水創作中激情不止,筆耕不休,他的每一張山水畫都體現出大自然的靈動與優美,自然氣息濃郁、構思巧妙精到,在感悟大自然神奇之美的同時,注入自己豐富的情感,以自己獨到的視角著墨于紙上,可謂是“以神馭筆,用心作畫”,使他的作品有一種充滿靈性的獨特魅力。應逢的山水畫力求古意,又注入新時代的氣息,用筆以中鋒為主又不拘一格,灑脫自如,酣暢時大膽潑墨,細膩處纖毫畢現,濃密處積墨如黑云侵天,淡雅處似清風徐來,疏密有如天成,靜朗則秋月朗天,筆墨豐茂厚實,氣韻蒼勁深邃,意境空靈淡遠,不失為現代優秀山水畫的上乘之作。達到了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的意境。
筆墨入勝境,必定超越自然。真懂畫的人都在品味筆墨,筆墨取決于天賦、才情、修養,綜合體現畫家的個性品質。
人和自然融為一體的和諧,自由精神在家園中得到逍遙。他并經常外出參與自然,心師造化,既參造化之理,又搜造化之美,使動人的山川草木歷歷羅列入胸中,經過審美理想的熔鑄,便形成了物我合一,汪洋肆意的胸中意象,賦予了作品的獨特意境。
他的作品《富貴長春圖》(1800×500cm)畫中回蕩著一種大自然的磅礴生命之氣,形成了鮮明生動、清新向上、雅俗共賞的個人風格。
中國歷代畫牡丹者眾多,其作品大同小異,均是一些花枝招展,脂粉濃烈之作,而我市著名畫家馮永寬先生筆下的牡丹卻生機勃勃,猶如出水芙蓉,滋潤透徹,艷而不俗。究其原因,他道出一番肺腑之言:“其實我畫牡丹純屬是對生活的感悟,不奇、不怪、不狂、不特,尊重生活,高于生活,是我的創作之本。閑時我嬉奴捕一些西洋畫的技法和原理,來填補我作品的未盡之處。”馮永寬的牡丹如此受到大眾的喜愛,正是因為這些作品蘊育著濃厚的生活氣息,還有樸素而典雅。
畫韻高古,而墨意濃郁。他的作品《廬山高》(1900×990cm)是以靜態的形式賦予了動態的生命,讓人仿佛置身于水墨飄香的畫鏡之中,給人一種賞心悅目的感覺。更難能可貴的是馮永寬書畫雙馨,俊美的書與疏朗的畫相映成趣,相映生輝,相得益彰,多為廣大書畫愛好者所珍藏。
為得山水畫之神韻,他周游省內好多名山大川,在山中一住就是數日,細細品味“山有知,水無形”的真意。他的作品《春泉流香》(1900×900cm),那“高山流水天上來”的氣勢撼人心魄。觀其山水畫,或有遼南的雄渾壯闊,或有水鄉的淡雅高遠,體現了畫者開放的胸襟和幽深的古意,這是儒、道、釋文化精神長期內化浸潤的結果。
馮永寬還擅長畫竹,竹子從古至今為人們所喜愛,贊賞竹子不屈不撓的精神始終是歷代畫家的人格寄托。他也算一個竹癡,畫起竹子常忘乎所以,力透紙背,魂在畫中;他揮灑自如筆下的竹子收放得體,“多不亂、少不疏”生機勃勃。整體優于局部,胸有成竹、意在筆先,時而水墨淋漓障猶濕,時而筆所未到氣先吞,無論怎樣任情揮灑,直抒胸意,卻始終能夠把握形神和法度。畫面呈現出一種強烈的氣勢和動感,給人一種精神上的愉悅與審美期待的滿足感。上門請竹畫的人絡繹不絕。
馮永寬的書法可說已到臻于完美的一個境界。取決于他個人的悟性以及數十年的不懈努力。主要以行草見長,傳統功力深厚扎實,對字的理解透徹。大量臨帖讀帖,上至秦漢篆隸魏晉二王系列,到顏真卿、米芾、王鐸以至當代的各有所長。他的書法作品婀娜多姿,講究線條,靈動自然而富有韻律。具有活力,而又有憚意,兩者得兼,體現出作者的較為高深之文化修養。
修身養德,寬厚待人,是馮永寬的做人根本。他為人樸實,衣著樸素,性格憨厚灑脫而不失俊雅,縱情山水時飄逸疏狂,出口輒成妙句,或登高望遠,或密林尋幽,或垂釣于荷塘淺溪,或作畫于重巒幽壑,一派文人風范。
他的作品曾多次參加國內的一些大型書畫展,他的作品深邃的內涵,幽然的意境,先后獲得縣、市、省、國家級榮譽證書上百本,為精神文明建設注入新篇章;馮永寬深有感觸地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繪畫是一種無國界的世界語言,她能生動地概括一個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并告知人們其全部內涵。中國畫作為世界藝術寶庫中的一枝奇葩,必將會永遠釋放著她特有的清香。”
“他以這條民族自我之路而走向了現代,走向了世界。這正是馮永寬藝術值得當代畫壇關注的價值所在。”德藝雙馨,是對馮永寬最恰當的評價。
如今,46歲的馮永寬其書畫已經“自成一體”,受到了很多專業人士的肯定;他已是遼寧省書法家協會、省美術家協會、省藝術教育協會會員,其作品多次參展,同時并被收藏。與朋友則篤于誠信,謙和內斂,從不誑語妄言,深得朋友的敬重。
永無止境在路上,寬大為懷翰墨情。“筆筆酣暢、畫面舒展、點畫精到……”,為了他取得的進步,我一定還要和他再次回首,再觀一次馮兄“筆墨精到,靈渾清潤……”的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