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口之窗專訪 小波)今天,營口民政局發布了2020年提高困難群眾救助標準。在發布會現場營口之窗網編就其相關問題采訪了市民政局領導,得到準確回答。
問:目前,老百姓最關心的就是民生問題,尤其是社會兜底工作,你們是如何“精準”抓好社會救助工作的?
市民政局社會救助科科長陳斌作了回答:
(市民政局社會救助科科長陳斌)在2020年的工作中我們繼續以民生為導向,確保救助保障政策惠及每一個城鄉困難群眾。
一是把“人民需求”作為第一信號,推動政策落實。脫貧攻堅期間,民政系統為最大可能、最大限度地對貧困人口發揮好民政兜底保障作用,持續開展“三個一批”即“將符合低保條件的保障一批、將因病致貧家庭符合低保條件的納入一批、將因學因殘致貧家庭符合低保條件的再擴充一批”。
深入貫徹落實省民政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建檔立卡貧困家庭最低生活保障收入認定工作的指導意見》(遼民發﹝2019﹞59號)文件,進一步規范了子女贍養費計算標準、細化靈活就業人員收入評估標準、完善家庭收入核減內容、加強分類施保救助、落實單人單戶保障等政策。
今年,我局圍繞全市實現未脫貧貧困人口穩定脫貧、鞏固年人均純收入5000元以下貧困人口脫貧成效的目標任務,4月份,我局聯合營口市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下發了《關于開展未脫貧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集中排查行動的通知》(營民函〔2020〕36號),根據文件精神,做到底數清、情況明,依托核對中心信息大數據,精準核對貧困人口家庭經濟狀況,全市將人均收入低于當地農村低保標準且財產狀況符合當地規定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條件的,按規定程序納入農村低保,實現應保盡保,充分發揮社會救助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的兜底保障作用。按照脫貧不脫政策原則,對已脫貧建檔立卡貧困戶中的低保對象,繼續按原有救助標準給予一定時期的低保救助,同時加大臨時救助力度,防范脫貧群眾返貧,穩定解決吃穿“兩不愁”問題。
2019年在全市開展以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引進第三方機構參與農村低保抽查工作,通過與鄉鎮(街道)、村(社區)相關工作人員工作接觸、溝通交流,對被保家庭成員和被保人常規詢問、信息采集、證件查驗、鄰里答卷、實地考察,結合后期數據整理、數據分析、集中研討,由專業社工對農村低保工作開展,提出合理化意見與建議,確保各項惠民政策落到實處。
二是把“人民期盼”作為第一要務,強化精準救助。每月各縣(市)區民政部門對提出申請低保的居民個人或者家庭,委托本市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構對其經濟狀況開展調查、核實,并由市核對部門出具書面報告,為申辦低保提供了必要的依據。充分運用“大系統、大平臺、大數據”理念,依托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系統,精準核對并實現部門和單位之間信息共享。建立跨區域、跨行業的救助對象經濟狀況核對信息共享機制,合力破解異地核查難題。
三是把“人民向往”作為第一目標,實現應保盡保。近年來,市民政局累計投入資金25億元左右,連年提高城鄉低保、特困人員救助水平,提高幅度高于省定目標。同時不斷夯實救助審核審批程序,強化關鍵環節管控,從根源上鏟除“關系保、人情保”的滋生土壤,實現“應保盡保,應退盡退”。
問:目前我市在特困人員供養服務方面還有哪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們該如何來優化這樣的服務呢?
市民政局養老服務科科長赫崇軍作了回答:
(市民政局養老服務科科長赫崇軍)目前我市共有特困人員6524人,其中城市365人、農村6159人。除基本生活費用外,特困人員救助供養還包括照料護理費用。從整體上看,特困人員的基本生活費用都得到了較好的保障,但在照護服務方面還有待提升。下步我市將以“三個一”為抓手,推動特困人員照料護理服務提檔升級。
一是建立一個信息管理系統。我市已研發了特困人員管理系統,對特困人員認定審批、基本生活費用和照料護理費用發放等信息公開監管,確保供養制度落實落細。
二是簽訂一份供養服務協議。指導鄉鎮(街道)為分散特困人員確定服務人,簽訂三方委托照料服務協議,明確服務內容,整合服務資源,確保分散供養特困人員“平日有人照應、生病有人看護”。
三是改造一所專業照護機構。2022年底前,每個縣(市)區至少改建1所特困人員供養服務設施,優先保障不能自理的特困人員集中照護服務。
來源編發:營口之窗官網
上一篇:營口市經濟發展的先行指標發展態勢專訪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