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口之窗“營口專訪”)王曉云:教師是一門塑造靈魂的高尚職業
營口市鲅魚圈區實驗中學教師王曉云, 畢業于丹東師專地理系,后函授東北師大本科。她從事教育二十三年, 始終把“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作為教師,她深切地感受到:一日為師,就應該扛起責任,為學生負責到底。作為班主任,她關愛班上的每一個學生,尤其是家庭生活比較貧困的學生。作為地理教師,她博采眾家所長,精心備課,注重教學中貼進生活、貼近實際,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作為學校地理學科的教研組長,她組織本組教師研討教材教法,注重在實踐中總結經驗,不斷提升教學水平。
王曉云老師近照
王曉云老師幾十年如一日,兢兢業業,做好本職工作,在教師這個崗位上做出了優秀的成績。2014、2017和2019年她先后三次參與設計中考地理科的試題命題工作。她所帶的2013年的八年十一班和2017年的八年十四班兩屆曾被評為鲅魚圈區三好班級。她也曾榮幸的被評為營口市優秀班主任稱號,還兩次榮獲鲅魚圈區優秀教師稱號,她也是營口首屆地理名師工作室成員。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王曉云老師認為,要教好地理,首先要讓學生理解學習地理這門學科的意義。
地理被稱之為“文科中的理科”,主要是因為涉及到的知識面非常廣泛,而且很復雜,很多人認為地理不需要重視。地理學科在初中的受重視程度不及語數英三門學科,被認為是“副科”。大部分學生對地理知識非常生疏。
王老師認為學好地理不但有利于考試取得良好的成績,更重要的是對一個人的人生之路都有深遠的影響。學習地理是完善個人知識結構,培養人文精神的需要,也是培養合格的公民的必須。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們每個人,尤其是青少年,更要有全球化的地理觀念。
比如地球可以容納100億人,現在已經有70億,快要到地球承載力的極限啦,怎么解決日益嚴重的全球人口問題,怎么解決越來越少的礦產和能源問題,怎么解決世界環境問題,怎么徹底解決中國環境問題......地理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人們的日常生活,是離不開地理的,所以學好地理很重要。
王曉云老師(右一)作為營口市地理名師工作室的一員,與其它成員的合影
王曉云老師在教學中注意啟發學生思維,注重教學語言的生動性、趣味性,分析問題深入淺出,列舉學生喜聞樂見的事例剖析難點,創設寬松的課堂氣氛,師生互動,極大的提高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在說明地理學科所學內容的普遍性時,王老師提到了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給我們講述了許多歷史故事,都涉及到地理知識,比如“火燒赤壁”、“六出祁山”、“借荊州”等,如果沒有足夠的地理素養,《三國演義》是不會寫得這樣精采的。諸葛亮的“草船借箭”,他能預測出那天一定有大霧,才能借來十萬支箭,借東風“火燒赤壁”,一把火燒滅了曹操一統天下的野心,燒出了三國鼎立的蜀漢王朝。這樣的地理課開篇,王曉云老師運用豐富、生動、大家耳熟能詳的實例,說明地理學科所要學的內容,在生活中應用的廣泛,激發了孩子們對這門學科的興趣。
在教學方面,王曉云老師認真負責,一絲不茍,虛心求教,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認真鉆研教材,把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把握知識的邏輯,能運用自如,知道應補充哪些資料,怎樣才能教好。作為學校的地理科教研組長,王老師積極組織地理組的教研活動。研究探討課程教法、學法。在教學上,她積極征求其他老師的意見,學習別人的優點,克服自己的不足,不斷改進工作方法。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使教研工作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開展。
王曉云老師認為地理教師要想把課教得興味盎然,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就必須在備課時認真鉆研教材,平時多收集一些相關的時事材料,如“地震,火山噴發,神州飛船成功返回,臺風事件”等,她注重結合本地的自然環境和經濟建議成就,注重生活與所學知識內容的聯系,以生活中的材料作為知識興趣的切入點,把握好每節課的重點、難點,認真備好每一節課,寫出較為完整而詳細的教案。
在教學中,她盡量增加直觀演示,注意利用地理教具、視頻、圖片,特別是充分利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手段,將生澀難懂的地理知識利用直觀的演示,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學生們面前,在講到中東時,把有關阿以沖突、巴以沖突戰爭視頻演示給學生看,讓其有直觀印象和感性認識,加深對教材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也讓學生更加珍惜和平生活,進而上升到熱愛祖國的層面。講西亞時放阿富汗戰爭和社會自然情況的視頻,讓學生對這里的人文和自然環境有所了解。王老師在課堂上特別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強師生交流,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探究能力,課堂上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學得容易,學得輕松,學得愉快。
關愛每一個學生
在二十三年的教學生涯中,王曉云老師曾有十五年擔任班主任工作經歷,并且現在還在從事班主任工作。這對于一位教地理學科的老師實屬不易,首先要讓家長認可,既要有過硬的教學水平,又要有特殊的管理方法。作為班主任,她覺得自己不能忽略班上的每一個學生,每一個孩子都是家庭的唯一。她把班里的學生都當成自己的孩子來培養。
學生們在地理課上,走出教室開展觀察日蝕活動。
她也是孩子的母親,她的孩子從小到大,從幼兒園一直到升到大學,她親身體會到一個家長和母親,對子女成長那種殷殷之情,所以,她在班主任工作中,能推已及人。班主任的工作是繁瑣的,她每天早來晚走,對班上每個孩子思想都要掌握,每接新班,她都要一個個地了解家庭情況。找每個學生談心,星期天去學生的家里家訪。因為工作的原因,她經常顧不上家里的事。她先后三次被抽調中考出題,第一次,家里孩子正值小升初時期,她沒有陪孩子;第二次,正趕上孩子中考,她也沒在家;第三次,還好錯開了孩子的高考,在孩子的高二備考時期。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王老師把更多的陪伴留給了自己的學生。她的手機相冊里被學生的照片占滿,自己孩子的照片幾乎沒有。
課后,王曉云老師與學生在一起交談。
王曉云老師在跟學生交流思想時,注重心理學規律,她說跟學生談心,要盡可能地放低身姿,比如你要是能蹲下來或者坐下來跟學生說話,平等交流,那學生更愿意與你交心。因為學生作為十二、三歲的少年,自尊心都很強,你只有平等地交流,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王老師說,班上有的學生管我叫“曉云姐”,我都很欣然接受,我覺得這是學生喜歡我,認可我的表現。
在談到當班主任的體會時,王曉云老師說,多年來,我做班主任工作,有一個重點,就是對單親家庭留守家庭和貧困家庭的學生,要多傾注一些精力,多給他們一些關愛。
如今社會的離婚率較高,學校里單親家庭的孩子也不少。每當聽說某個學生的家庭有變故,她都及時了解情況,盡力去做工作,讓孩子減少壓力,盡量不影響和少影響學生的學習和成長。
曾經,班上有個孩子父母長期分居,母親開個雜貨鋪,父親開大貨長期在外,后來因為生活矛盾、經濟貧困等原因,父母面臨離婚,這種情況下孩子壓力很大,想要輟學,兩次離家出走。王曉云老師了解情況后,及時作思想工作,對學生曉之以理,告訴他,父母無論是在一起,還是分開,你都不能輟學,因為這是關系到你一生前途的大事。經過耐心細致的勸導,這孩子終于堅持讀完了初中,順利升入高中學習。
還有一屆學生,在初一下學期時父母離婚并且各自成家,他成了多余的一個,與外婆兩人相依為命,外婆靠給人做家政以及社區補貼維持生活,有時交伙食費成問題,了解情況后王老師拿出自己的錢給他墊上,這個學生說什么也不要,他說自己可以一天省一頓不吃。為了維護他的自尊心王老師告訴他這錢算是借給他的,等將來自己掙錢再還不遲,他勉強接受了,終于維持了他初中的學業,今年他不負老師期望考上了理想的大學。看到自己的學生學業有成,王老師無比欣慰。
王曉云老師在家訪時,與家長和學生的一張留影
2020年疫情席卷大江南北,正常的教學被打亂,不得不居家進行線上教學,偏巧又是她自己的孩子正處于高三備考階段,一臺電腦,孩子要上網課,王老師又要網上教學。居家隔離時期,一個要安靜的環境聽課,一個要安靜的環境上課,出現了教與學的矛盾,王老師只好改在晚上給學生上課、錄課。家長感激老師的付出,特意為她制作了一面錦旗,以示感謝。
疫情新冠疫情期間,為感謝王曉云老師為學生的辛勤付出,學生家長特意為老師送來了一面錦旗以表心意。
教好地理,應該行萬里路
王曉云老師說,當老師有苦有樂,有汗水才有價值。
老師這個職業,不光培養人才,更能塑造人的靈魂,關系到孩子一輩子的事。
地理學科的知識所滲透的范圍越來越廣,教地理課所需要的課外知識也很龐雜,王老師認為,地理課堂老師對知識的傳授不只局限于教材,必須有自己的理解而不是死記硬背的教條,這樣的講解才能生動形象。
王曉云老師(右三)組織校內地理教研活動,并邀請區進修校的教研員參加并指導。
這就涉及到地理老師的素養問題。王老師認為,要教好地理,應該行萬里路,具備豐富的第一手知識。這樣,在給學生上地理課時,才能講得生動形象,活潑有趣。
出于這個理念,王老師近些年利用每年兩個假期,自費去中國地理涉及到典型地區旅游。目前,除了新疆、廣西、海南這三個省份以及港澳臺外,全國各省、市和自治區都有她的足跡。她的旅游跟一般意義的旅游不一樣,她重點考察的是各地的風土民情、山川地貌、經濟發展、宗教文化、地標建筑等。她去過一次西藏,藏民那種虔誠的宗教信仰,令她印象深刻,西藏的風土民俗很有魅力,她說有機會還想去一次。
懷著喜悅的心情踏上西藏這片圣潔的土地,曉云老師(中)與家人有布拉達宮前的留影
2018年暑假,她們一家人驅車直奔山東泰山,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后,再沿高速公路一路向西,到河北看了趙州橋,再向西順著石太高速穿越太行,在平遙古城,她們租了兩輛自行車,騎行游覽了向往已久的晉商民居,接著又去了電視劇里曾經熱播的“喬家大院”,接著一家人再向北去了大同,瞻仰了久負盛名的云岡石窟。這一行收獲頗豐,但也有一個遺憾:就是因為行期太緊,沒有來得及去觀瞻北岳名山——恒山山脈中的名勝——懸空寺。
王曉云老師看杭州的雷峰塔拍下了西湖美景照,在云南麗江古城親眼看到了地理書中提到的三眼井,之后又去了湖南的鳳凰古城,江蘇烏鎮的小橋流水人家……
通過行萬里路,到祖國各地的考察學習,這樣,王老師在給學生上地理課時,就能結合自己的親身體會,講得更生動,更有趣味性了。
王曉云老師(右)在區紀念教師節暨表彰先進教育工作者大會上的留影
作為學校地理科的教研組長,王曉云老師說,初中地理中考要改為開卷考,對比以往的閉卷考試,范圍大了,這對我們中學地理科教學更提出了新的要求。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教育是植根于愛”的,王老師認為沒有愛的教育是蒼白的,她說既然選擇了教育這一行,就要愛這一行,而且要愛的深沉,愛的徹底。
供稿作者:蔡恒學,營口之窗特約攝影人
原創發布:營口之窗官網
版權聲明:營口之窗所有內容,轉載須注明來源,禁止截取改編使用。
上一篇:營口:我最喜愛的老師,是他們!
下一篇:營口專訪:郭素艷,讓學生在愛的氛圍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