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 戚弘
求索之峰在識我
——新加坡著名華人畫家戚弘散記
華 南
昔日,記者曾以《峰高無坦途 美景卻無限》為題撰寫新加坡著名華人畫家戚弘。當時撰文的主題切入是:在思維不斷創新的今天,中國繪畫藝術窗口開始接納西方文化。在這些畫家群中戚弘就是其中的成功者之一:既繼承中國傳統繪畫藝術,又堅持嫁接西方藝術元素,被稱為“戚弘現象”。這種現象詮釋了中國國畫走向世界的新思維結構,即怎樣將西畫的寫實與國畫的寫意結合在一起。在這方面,戚弘取得了令人咋舌的成績。但此次采訪,戚弘給人留下的思考是:求索之峰在識我。再直白點說,就是在通往藝術之巔的路上,最難的是再次或多次識別自我,否則就無法重塑自我,就走不出囿于自我的“廬山”。
在微信采訪中,戚弘發來《對繪畫藝術的述說》如下(部分):美院給了一個有繪畫追求的孩子無限的榮耀和夢想,匆匆那些年暢游在素描的造型準確,色彩關系嚴謹的癡迷里,為之打下了牢固的基礎。畢業后背負著眾多贊譽走向社會預展人生抱負。社會是一個人成長的第二課堂,幾年下來,以學院優異成績畢業驕傲的我每每以失敗再失敗敗下陣來。慢慢的知道藝術不是單單會畫畫這么簡單的事......"
透過戚弘《對繪畫藝術的述說》中樸實的語言,讓人想起朱光潛《美學研究》中的“美與心理距離”,戚弘對“美與心理距離”的藝術探索與追求可分三個階段:
原始提升階段
出生在營口熊岳望兒山的戚弘,其最初產生繪畫沖動的是自家的馬。戚弘出身于一個擁有全部資產一掛三套馬車的農民家庭,馬,不僅是他家的家寶,也是他的伙伴、朋友。他的興趣、性格都融入了馬的世界。
戚弘于1983年考上沈陽魯迅美術學院,有幸認識了許勇老師,沈陽魯迅美術學院中國畫教授許勇造詣殊深,他筆下的馬,在戚弘腦海中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許老師不僅在他的工作室筆墨傳教,還經常帶戚弘到祖國各地體察馬的生存習性。為了勉勵學生,許老師繪制八尺的《駿馬圖》贈給戚弘,畫的題詞是杜甫詠馬詩:“ 胡馬大宛名,鋒棱瘦骨成。竹批雙目峻,風入四蹄輕。所向天空問,真堪托此生。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其詩情畫意迄今還勉勵戚弘求索不止。
“魯院”畢業后,戚弘進入創作實踐與生活準備階段。他邊教學邊創作,還用了近十年的時間臨摹、研究壁畫。敦煌、北京法海寺、山西永樂宮……都留下他臨摹、研究壁畫的足跡與奮進的思考。其作品《水月觀音》,被臺灣、日本、新加坡等機構收藏。
正當戚弘擁有了知識積累與生活準備之際,戚弘又得天獨厚地擁有兩位導師:一是在中國美協主席劉大為指導下,水墨畫的馬出神入化,載譽海內外;二是在中國壁畫協會會長、中央美院前副院長侯一民指導下,從壁畫臨摹轉入創作,《大海的女人》等作品被盛贊有加。兩位導師對戚弘學業有成給與充分肯定,并就如何超越自我提出希望。
嫁接提速階段
戚弘將現代元素溶入他那潑墨揮毫的駿馬圖之中。抽象,成為最突出的特點,瞇眼看各具其態的駿馬,猶如影視鏡頭中被虛化了的駿馬,或飛奔或懶臥或嬉戲,逼真到讓你神之一奪、驚嘆不已。潑墨時,每一塊墨的流動,都像奔騰的江河,一浪擊一浪地發出筆墨的昂奮之力。大黑大白、大起大落的筆墨組合陣勢,讓你悟出畫面語言:“心河的奔騰 , 靈魂的贊歌”。
2011年他創作的神馬系列在新加坡百年俱樂部醉花林隆重展出,許多作品被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的收藏家收藏,其中《龍馬精神》、《一馬當先》被高度贊譽。
新加坡副總理尚達曼為戚弘《總統慈善》畫展題字;新加坡總理府收藏戚弘作品;新加坡總統陳慶炎博士給戚弘頒獎。
新加坡美術總會梁振康會長說:“畫馬的畫家甚多,但其良駒卻獨具現代風貌,與一般之通俗畫法不一樣,過往畫家畫得過于形象化、具象,但卻若解剖學似的,畫到結構還非畫至寓義的內涵,”而他的每一匹馬,都是不可模仿的“唯一”。
《南洋視界》的錢子敏先生贊嘆:“戚老師的馬,集合了中國畫的寫意和西方現代畫的抽象,將一匹匹馬表現得傳神灑脫,令人難忘。”
戚弘的壁畫《朝陽崇武》,參加全國十二屆美展,從另一個層面展示了他的實力,深得社會盛贊。
戚弘靠嫁接西畫現代元素,邁出了走向世界的腳步。創作作品長期展覽于美國、加拿大、芬蘭、澳大利亞、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畫廊。
嫁接西方元素的提高有喜悅、興奮,但在藝術的高原區走久了,難免有突破自我的緊迫感。上下求索的入口的哪里?
識別自我、重塑自我的求索階段
何為“美與心理距離”?心理距離是一種解釋美感的概念,其意指美感的產生,是來自主觀感知與藝術品之間的心理距離。對藝術來講,藝術家的心理距離與創作對象是零距離時,才能表現得淋漓盡致。戚弘力求找到一種融傳統與現代于一體的獨立思考,比如畫馬,大師徐悲鴻在“惟妙惟肖”上做到爐火純青,他就在“出神入化”上苦苦求索。
戚弘以《青藏高原》歌詞為例談抽象與具體:“是誰帶來遠古的呼喚,是誰留下千年的祈盼 ,難道說還有無言的歌 ,還是那久久不能忘懷的眷戀 ”。這四句就是抽象,那么,這種抽象從哪來的?從以下歌詞中來:
“哦…… 我看見一座座山 ,一座座山川, 一座座山川緊相連 ,呀啦索,那可是青藏高原 ”。那四句抽象的歌詞,來自具體的“一座座山川”、具體的“青藏高原”……換言之,審美時,與“我看見一座座山 ,一座座山川, 一座座山川緊相連”的心理距離是零時,其創作的作品只是“平平”而已,只有心理距離與“是誰帶來遠古的呼喚,是誰留下千年的祈盼 ,難道說還有無言的歌 ,還是那久久不能忘懷的眷戀”的距離為零時,才能出神入化,才能抽象地概括事物的本質,才能發現靈魂之美,這是攀登藝術之巔第一快事,亦足見你邁出識我、塑造、超我的堅實一步。正如戚弘所說:“這好比女人都照范冰冰的形象來整容一樣,完事問別人看整的怎么樣?這只能說像還是不像、刀法好是不好而已,沒有了自己、沒有了個性更談不上特色了。還有朋友問畫什么呢?畫什么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用你自己的方式畫出自己的情感,藝術該是唯心的,浪漫的,一想天開的事。它該不為一切現實生活所左右的自我意思的展現,表現情感述說鮮為人知的個人情懷,用繪畫這一方式把我們的思想植入在可供我們表現的對象上”。
這里提及的“用繪畫這一方式把我們的思想植入在可供我們表現的對象上”,這個“表現對象”就是藝術家在“美與心理距離”的求索中尋求的對象。不要把粗加工的“生活準備”誤認為是你找到的“表現對象”,還需要開掘許多許多“粗加工的“生活準備”之礦,才能提煉出本質的閃閃發光的“靈魂” 之美。藝術家離開邏輯思維去尋求美是膚淺的或徒勞的。
翻閱戚弘近年的新作,真可謂別有洞天。有華貴、雅美,大膽以黑綠為背景的牡丹,更顯凝重大氣;有揚起前蹄的雄關駿馬,凝眸細看能聽到西風烈烈中的戰馬嘶鳴;有形態飄逸、神武剛烈的馬,那變形了的肢體,是有形的字,讓你讀出人類期盼的春天;有秀雅恬淡的枇杷果 或青黃未熟或金黃待摘,讓你在枝勁葉曼中尋覓成熟......總之,筆下的花卉和馬不管怎樣異化,但萬變不離其宗,抽象出來的神韻,總讓你在某個側面看到人性之光。
欣賞近期戚弘新作,讓你領略重劍無鋒的境界是超越了技巧和手段,生活準備固然重要,但不經過審美理論與實踐的歷練,你就找不到驀然回首的“那一個 ”,也不可能達到大智若愚、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境界。
也正是因為戚弘德藝雙馨,天津工業大學才聘請他為美術學專業全日制碩士研究生企業導師,聘期為10年。戚弘在“美與心理距離”上的求索將擴展的教育領域。
采訪即將結束時,記者想留給社會的思考是:一個企業、一位藝術家及每一位成功者要想持續成功,就要堅持一次理念創新向多次理念創新的突破,也堅信戚弘在這種持續創新中求索不止、獨辟蹊徑。“天機云錦用在我,剪裁妙處非刀尺”!
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報紙發表戚弘文章:
畫家戚弘作品:馬與各種花卉及壁畫:
戚弘的作品《朝陽崇武》參加全國十二屆美展(壁畫):
新加坡總統陳慶炎給畫家戚弘頒獎:
新加坡副總統尚達曼為戚弘《總統慈善》畫展題詞:
戚弘任教的天津工業大學美術專業的學生參加服裝表演,成績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