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 、扶智, 已經被社會關注并取得了可喜成績。但在扶志上,還是一個薄弱環節。一個民族、一個人,什么都可以失去,就是不能失志。
四川涼山“懸崖村”,海拔1400多米。孩子上學走崖壁, 曾摔死多人。新聞單位報道后,得到各級政府及相關單位的重視。但關注點還是停留在"為孩子解決上學難"的問題上,誠然,扶貧 、扶智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但放眼長遠教育,必須在扶志教育上下功夫。
成功,是從志強的心田里長出來的果實,尤其是幼年、青年時的“播種”極其重要。走上《經典詠流傳》》舞臺的梁俊老師通過教孩子唱《苔》,極大地增強了扶志力度,針對孩子因家庭貧窮、“出身卑微”的心理,梁俊老師說:我也是從山里出來的,也不是最帥的那一個,也不是成績最好的那一個...... 扶志教育讓孩子骨氣大增地吟詠清代詩人袁枚的《苔》:“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扶志教育不僅體現在經典傳承上,更重要的是納入小學、中學教課中。我們既要看到改革開放取得的輝煌成就,又要看到經濟發展中涌現的“私欲縱橫”的霧霾,定會加速助長人窮志短、人窮喪志的下滑力。因此說:小學、中學的扶志教育,是關系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奠基”型教育,比抓升學率的所謂“硬指標”重要得多!扶志教育要成為新時代教育界深化教育改革的重點之一。
扶志,也離不開家教。松下幸之助, 只受過4年小學教育,他的成功是同他父親的扶志教育分不開的,他父親說:窮,是變的開始,只要自強不息,就一定會成功。后來他通過艱苦努力,創建了“松下公司”。他曾經創10年收入均為日本第一位,有6年居第二位,1989年他逝世時,留下了15億多美元的遺產。
扶志教育是一項從幼時、青少年時都應實施的工程。梁啟超《少年中國說》強調: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 。怎樣強?就是要強在幼時、青少年時這個扶志的起跑線上,如果輸在這個起跑線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成為一句空話。
(網絡圖片,版權歸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