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口之窗“青青橄欖”)流水高山清韻遠,學人交往足堪夸
丁卯春兩過營川訪詩人汪聰不遇因以此代柬四首
作者:呂公眉
一
風雪元宵一別離,
清明又見柳依依。
小桃欲落春猶淺,
著意余寒莫減衣。
二
煙柳絲絲簇綠云,
騷人刻意入詩文。
山阿水曲萬千樹,
樹樹相看總憶君。
三
自謂今生一識難,
先蒙青眼到孤寒。
才高量雅知君慣,
只說文章不說官。
四
何曾咫尺是天涯,
爭奈緣慳莫自嗟。
別后流光君記否,
上元燈火到槐花。
原學玉點評:汪聰即王充閭先生。公眉先生與王充閭先生是既是忘年之交的朋友,更是知音,是純粹的詩文之交,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在現今的文學藝術領域中,堪稱是典范。這四首詩的寫作背景,充閭先生在《遼南三老》一文中寫道:“1987 年元宵節,我曾去蓋州先生寓所拜望;五月初,先生到營口專程枉顧,值我公出未遇,留下了四首七絕,以詩代柬。其一曰:風雪元宵一別離,清明又見柳依依。小桃欲落春猶淺,著意余寒莫減衣。”其四曰:何曾咫尺是天涯,
爭奈緣慳莫自嗟,別后流光君記否?上元燈火到槐花。脈脈情深,令人永生難忘。兩年后的深秋,金牛山詩社有重九登高之會,其時我已調往省上年余,先生又詠詩寄懷:
登高寒色撲衣襟,
滿目蒹葭感客心。
我欲遼天北向望,
雁聲嘹嚦海云深。”
詩寫得典雅一點未必是難事,難在典雅而又輕松,用典、作詩、撰文就像是平常說話一樣,自然流露,既典雅,又通俗,在典雅和通俗之間,找到了一條深入淺出、雅俗共賞的蹊徑,這看似輕松隨便,毫不費力,實則正是著意經營的結果。詩中有“我”,“我”入詩中,詩系真情、深情、激情、熾情,情與韻在交融中合為天然的、富有活力的、有機的一個整體,宛若溪水潺湲、曲折跌宕即所謂的情韻流轉,這是公眉先生的詩之感人、耐讀的關鍵之所在。不妨摘其一首品味:“風雪元宵一別離”,在“風雪”之中“一別離”,況且又是“元宵”佳節!既是景語,也是情語,七字一波三折。接下,轉到“清明”時節上來了,“清明又見柳依依”,與“風雪”“別離”形成鮮明的對照,別有一番景象,“清明”、“柳依依”,萬縷千絲,寓情于景,“又見”二字一出,寧不引發別后之感慨!又是一波三折!“小桃欲落”,于“柳”綠中,著上了點點“紅”,暗寓節氣——“春猶淺”,“淺”字與“欲落”呼應,把“春”寫活了,如詩如畫,景中含情,也是一波三折!“著意余寒莫減衣”,回到了人生知己之間的相互關懷上來了,在跌宕起伏的情韻交融中,奔涌而出,是俗語、詩語、也是情語。讀之,鑿實讓人感動。
作者:原學玉
作者簡介:
原學玉(1947一一)當代著名詩人、學者。1990年加入中華詩詞學會。1996年被評為營口舊體詩壇十家之一,2014年被評為營口二十佳老年杰出詩人。2020年9月1日被中共營口市委、營口市人民政府授于《營口第二屆禮德榜樣一一最佳宣講員》稱號。2021年六月被中共營口市委授于優秀共產黨員稱號。《王充閭文學研究中心》理事兼學術研究部主任,曾任營口市詩詞學會副會長兼會刊《遼河詩詞》主編。營口市詩教宣講團秘書長。營口市三為老年大學詩文欣賞與寫作班、長春市老年大學詩詞班、長春市南湖詩社詩詞班任課老師。桑梓先賢、晚清著名詩人《于天墀詩集》(1996年出版)主編之一,《營口百家千詩集》副主編。著有《石韻軒詩稿》、《詩壇絮語》。
供稿作者:原學玉
原創發布:營口之窗官網
版權聲明:營口之窗所有稿件,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截取使用。
上一篇:讀營口之窗,點贊《低處之歌》——特級教師國培榮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