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口之窗“青青橄欖”)從“大智若愚”說開去(雜文)
時下,有一種時尚,即有些吃著國家俸祿又有些權力的人,工作不作為,專門弄是非,把國家、人民給與他的權力當成徇私牟利的工具,這些人不思反悔,還把自己用“大智若愚”之說包裝起來,一切過錯,甚至不軌行為,都歸為“大智若愚”,此法顯然是欲蓋彌彰。但是畢竟靈驗,也容易蒙混過關,因此,一夜間,便有一些人效仿,這樣的話竟成了一些領導題詞的專用詞,一些交際場合,也以此話當成互相吹捧的時髦話。其勢頭不可小視。筆者絕無“杞人憂天”之意,如若小視,江山社稷危矣!
有資料考證:此句原本出自蘇軾《賀歐陽修致仕啟》一文。原句為“大勇若怯,大智如愚。”此言是指智者在危難的場合下,深藏不露,處驚不亂。從而顯現出高超的謀略。這確實讓我對古人生出幾分敬意。但是,當我拿著這種解釋去與那些所謂的“大智若愚”者們對號時,頓感茫然。在百思不得其解時,我突發靈感:如若在“大智若愚”前面加個“偽”字,那樣就一切迎刃而解了。那么,就讓我們一同剖析一下這些“偽大智若愚”者們,看看他們的廬山真面目吧。
先是表現的快言快語,知無不言,一遇挫折就轉為“自閉癥”,這些人,實在是缺少些“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英雄氣概。這些人,“一著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于是,從此掛起了“免戰牌”,以“大智若愚”者自居。在這里,“大智如愚”成了逃避現實回避矛盾的代名詞。這樣的人倒有招人喜愛之處,如遇明君客觀調教,有望藥到病除。
其二,于己不利知也不言。這些人大多智商較高,但他的智與愚,完全是為自己的私利服務的。用老人家的話表述一下倒也深刻“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明知不對少說為佳,明哲保身但求無過。”這些人雖說想求無過,但到頭來還是脫不了干系。有報載:某領導,因對下級管理不當,照成重大經濟損失,被革職查辦。這樣的事還少嗎?因此,“大智若愚”在這里又成了工作不負責任,玩忽職守的代名詞。對于這種人應撤換或查處,別無選擇。
其三,自身不廉,有口難言。這些人大多有過人之處,但是私心嚴重,私欲膨脹。因此,拿了別人的“盧布”,吃人嘴短,只能視而不見,因此上貪下效,誰也別說誰。這就不得了了!難怪能發生震驚中外的“慕馬大案”,這就不足為奇了。在這里,“大智若愚”又成了貪贓枉法的遮羞布和代名詞。
其四,表面看含而不露,實者似懂非懂。我給這樣的人下個定義叫“鷄肋”似的人物。他們胸無點墨,也會擺出很有城府的樣子,倒像魯迅先生筆下那些讓人琢磨不透的人。時常說出“這個孩子......哈哈哈......”之類的話,故意讓你不知所云。也不知道他知道多少,更不知道他到底知不知道。以此蒙混過關。這樣的人也敢配得上“大智若愚”?!不過以此掩蓋內心的空虛罷了!筆者之見,這些鷄肋似的人物雖無大害但卻無益。即使做了刀下之鬼也絕不會成為冤魂的。
其五,名為“大智若愚”實為“大愚弱智”。這些人雖無真本事,但卻懂得借力而行的功效。于是,借助父輩或親屬、朋友等力量,或以金錢敲開官運之門。坐上了連他自己都覺得不自在的位子上,這些人即不知道該做啥,也不知道該說啥,一年到頭啥也沒干,倒也討個干凈利落。表面看來,雖無業績,也無缺點。但也別小看這些人物,偏偏也能生出大的事端來,于是有買官賣官案多次披露報端,更有甚者,這些人因決策失誤造成千億元血本不回的“奇跡”來。這就不可小視了。倘若這些人管理一方土地他會誤民,當了教師自然會誤人子弟的,啥也不管都會誤己的。試問這樣的人留有何用?充其量能給你出一個類似“鐵燒紅了千萬不要用手摸”的“高見”,實在是俗不可耐!
如此等等,不一贅述,這就夠了。在社會步入市場經濟的今天,我們已進入世界經濟的大市場,需要更多的智者撐起這片天地,是絕對經不起庸者和不廉潔者的折騰的,更經不起那些“偽大智若愚”者們去“濫竽充數”。好在人們對種種腐敗行為已經深惡痛絕,形成了“老鼠過街人人喊打”的局面,好在中央早已下定決心,不斷開展深入細致的反腐敗斗爭,眾望所歸,深得民心。
末了,我敢很有信心地說:“別了,腐敗者們,別了,“偽大智若愚”者們!
(網絡圖片,版權歸原作者)
供稿作者:李同雁,營口之窗特約撰稿人
原創發布:營口之窗官網
版權聲明:營口之窗所有稿件,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截取使用。
上一篇:節氣系列:大雪——營口王玉通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