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蜜桃av一区精品变态类天堂_91福利专区_半支烟国语版在线观看_啊啊啊啊亚洲_2021国产精品_亚洲黄色的

首頁 > 精彩資訊 > 青青橄欖 > 正文

覓向詩中讀營口一一《營口懷舊》系列之一

王玉通

分享到:
2024-09-23 07:23:00   來源:營口之窗   點擊:

(營口之窗“青青橄欖”)覓向詩中讀營口

一一《營口懷舊》系列之一

王玉通

山水多詩情。營口是生長詩的地方。千百年來,營口的靈山秀水、名勝古跡、風物習俗、市井繁華,吸引了無數的名人雅士在此尋幽探勝,吟詩作賦。他們一首首文采斑斕、神思悠遠的詩句,猶如一幅幅歷代營口的攬勝圖,令人賞心悅目、目不暇接。地以為貴,文因地著,地文交輝,營口詩歌文化源遠流長,繁富多彩,歷久不衰。

10多年前,我曾把歷代名人吟詠營口開闔萬端、佳作如林的詩作匯集成《歷代名人詠營口》一書出版。每每坐在書房漫吟這些詩句,心動不已,也長常有遺珠漏玉之憾。今略加梳理篩選,略作補漏注釋,以饗偏愛之人。

天涯何處寄鄉愁,心香一片讀營口。但從歷代覓佳句,壯美畫卷一望收。

遼水悠悠古韻長

30多年來,我斷斷續續走完了從遼河源頭到入海口的旅程,驚撼地發現;遼河,是一條神奇的水脈;遼河流域是一片神奇 的土地。蜿蜒1345公里,接納四大水系、200多條支流匯成遼河,她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她以曠世的風采,在21.96萬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積上書寫著撼天動地、撼魂動魄的篇章!

歷史上多少帝王將相、英雄豪杰、古哲先賢、文人墨客總是有緣于遼河,情系遼河入海處的營口。琴與劍、詩與歌,慷慨與放達,悲壯和慘烈,他們總是借助于曲折多彩的遼河,放縱不羈的流水展現曠世風流,寫下千古詩篇。

隋煬帝楊廣親率百萬大軍,渡遼河,征高麗,登高遠望,將一片雄心灑于遼河河面:

征遼東二首

隋·楊廣

其一

遼東海北翦長鯨,風云萬里清。
方當銷鋒散馬牛,旋師宴鎬京。
前歌后舞振軍威,飲至解戎衣。
判不徒行萬里去,空道五原歸。

其二

秉旄仗節定遼東,俘馘變夷風。
  清歌凱捷九都水,歸宴洛陽宮。
  策功行賞不淹留,全軍藉智謀。
  詎似南宮復道上,先封雍齒侯。

這邊隋煬帝的戰歌剛唱過,那邊就飛出了一代圣君唐太宗李世民親征高麗的身影。

自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親征高麗,到高宗總章元年(公元668年)高麗滅亡,實現中國的統一大業。唐朝共征伐高麗出師六次。其中在營口地區發生三次戰事,即駐驊山打援戰、安市(今營口市大石橋周家鎮)攻堅戰和建安(今營口蓋州市青石嶺鎮)反擊戰。唐太宗李世民親率三路大軍,奪取了營口地區三次戰役的輝煌勝利。遼河岸邊李世民賜宴百官,觥籌交錯,艷彩遮天,笙歌漫漫,煙花爆竹不夜天。唐太宗喜氣昂然,揮毫寫下壯麗詩篇:

遼東望月

唐·李世民

玄菟月初明,澄輝照遼碣。
  映云光暫隱,隔樹花如綴。
  魄滿桂枝圓,輪虧鏡彩缺。
  臨城卻影散,帶暈重圍結。
  駐蹕俯丸都,佇觀妖氛滅。

唐朝收復遼東的戰爭及勝利統一,增多了唐代詩人對遼河及營口的了解,甚至是接觸,從而使他們有條件寫下反映遼河和營口的詩篇。其中較為有名的還有:唐太宗李世民的《遼東山夜臨秋》、《傷遼東戰亡》及王建之的《渡遼水》、戴叔倫的《送耿十三諱復往遼海》、駱賓王的《送鄭少府入遼共賦俠客遠從戎》、李益的《送遼陽使還軍》、高適的《燕歌行》等。

隋唐的戰歌絕唱還沒撿完,“康乾盛世”的風流天子乾隆便來到遼河岸邊。美妙的詩篇從史冊傳來,輕輕一吟,便驚艷了“沒溝營”?

渡句驪河

清·乾隆

句驪舊遼水,千載帶遼陽。
  古客曾何在,今人引興長。
  蒹葭馀敗質,汀嶼何蒼茫。
  飲練雙長虹,橫臥水中央。
  幾個無心鷗,沖波任翱翔。
  戰勛尋堞壘,世態驚滄桑。
  惟此東流水,今古無閒忙。
  積素漫兩岸,流澌聲瑯瑯。
  誰能呼舴艋,捕彼鯉與魴。
  近樹銀為飾,遠山玉作裝。
  憑輿愁峭寒,披裘且徬徨。
  常時禁體詩,苦吟讀書堂。
  奚如眺攬馀,萬景個中藏。

渡遼水

清·乾隆

鏡影照龍旃,橋山展謁旋。

寧同貞觀后,撠挶為開邊。

河水漂泊了人間最新鮮的色彩,也過濾了歷史的蕪雜;歲月淘盡了最壯麗的人生,也沉淀了生命的永恒。遼河千里,史冊悠悠。帝王將相、英雄豪杰總是被高高舉起。我望歷史,歷史己把我擊得一塌糊塗!

文壇巨匠寄鄉愁

走過隋唐,來到宋金時期。遼東相對平穩,經濟發展較快,營口地區文化空間活躍,教育盛況空前。僅金朝一代就出七位進士,占東北進士總數9.2﹪,名列東北各州府第二。這些營口籍的文人才俊先后到全國各地出仕為官,但鄉愁仍時常縈繞在他們心頭,他們就像放飛的風箏,一頭飄在遠方,一頭連著心頭的鄉愁。

七進士中最著名的文學之士當屬熊岳王氏家族的王遵古和王庭筠。

過太原贈高天益

金·王遵古

遼海渺千里,風塵今二毛。
  心能如筆正,官不稱才高。
  筦庫非君事,山林必我曹。
  相期老鄉國,拂石弄云璈。

詩作樸素優雅,意境怡淡優美。頭兩句說自己已經年老了,卻客居千里之外的異鄉。接著表明自己處世為官的準則以及想歸隱山林回鄉的鄉愁。最后兩句寫等到退休后回到家鄉和鄉親們一起玩玩古玉、古硯,彈彈云琴,過著休閑自得的田園生活。

王遵古的兒子王庭筠(號黃華)則是熊岳王氏家族最杰出的代表,也是金代東北文壇的佼佼者,時稱“詩書畫三絕”“文人冠冕”,在金代文學藝術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地位。現傳世作品有詩36題48首,詞12首,這些詩詞與他的全部詩作數量相差甚遠,但僅從這些詩作來看,亦是內容廣泛,詩體多樣,意境高遠、超逸曠達、清新自然、寂寥蕭散、細膩深沉、高曠簡遠。

八月十五日過泥河見雁

金·王庭筠

家在孤云落照間,行人已上雁門關。
  憑君為報平安信,才是云中第一山。

該詩作于詩人年輕時在外做官,所以正值中秋佳節不能與家人共享團圓之樂。這位天涯游子,在山間見到南歸的大雁,生出無限感慨:求大雁給家人帶個平安信吧!短短四句,充分表達了詩人思家戀親的鄉愁。信筆直書,無須細思,即景生情,卻能道出所見所感所思所念。

大江東去

金·王庭筠

山堂晚色,滿疏籬寒雀,煙橫高樹。小雪輕盈如解舞,故穿簾入戶。掃地燒香,團欒一笑,不道因風絮。冰凘生硯,問誰先得佳句。

有夢不到長安,此心安穩,只有歸耕去。試問雪溪無恙否,十里淇園佳處。修竹林邊,寒梅樹底,準擬全家住。柴門新月,小橋誰掃歸路。

金世宗大定十三年(公元1173),當時王庭筠23歲,已在外為官三年,于歲暮之時得以歸家與親人團聚并歡度新年,此事頗為難得。詞的上半厥寫出小雪之際,家鄉生活的靜謐安逸似已暫時排解了在京都任卑微官職時的抑郁不舒,心境頗為恬適歡快。一時之快易得,為官不舒的沉悶之情仍時時纏繞。因此下半闕所描寫的內容和作者心情都突然為之一輕。“有夢不到長安,此心安穩,只有歸耕去”。反映詩人對京城侍從生活的反感,晚上做夢都不愿返歸任職,要使心情真正得以安然,只有擺脫官務,回家耕田,自得其樂多好啊!

鳳棲梧

金·王庭筠

衰柳疏疏苔滿地,十二闌干,故國三千里。南去北來人老矣,短亭依舊殘陽里。紫蟹黃柑真解事,似倩西風,勸我歸歟未。王粲登臨寥落際,雁飛不斷天連水。

這首詞作于金承安四年(1199),王庭筠長期在外奔波于仕途,南來北往不得歸家,所以產生了對故土的懷念和強烈的鄉愁。“十二闌干”是指家鄉熊岳的海岳樓。“故國三千里”是指他的故鄉營口熊岳。詞中“紫蟹”是為詩人故鄉盛產的渤海蟹,亦稱“飛蟹”。詩人活用晉代張翰睹秋風起思故鄉佳肴美味而辭官歸里的故事,表述更深層次的意蘊。接下來的一句“王粲登臨寥落際”中“寥落”二字語意雙關,即寫王粲又寫自己。雖然詩人也中試入翰院,在中央和地方也擔任一些官職,但仕途坎坷,寥落不下王粲,鄉愁不弱王粲。結句“雁飛不斷天連水”如一幅水墨畫,把鄉愁的情思表述得深沉遼遠,綿綿不絕。這首詞情景相生,以情襯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句句有景,句句有情,反復吟詠,愈感詩情畫意愈濃,深沉表達了王庭筠的鄉愁情感。

七進士中另外5位(劉仲尹、烏庫曌仲溫、完顏閭山、溫特罕達、龐鑄)也是才華橫溢的飽學之士,尤其劉仲尹和龐鑄更是博學多才,工詩詞,俱蘊藉有致,造語奇創不凡,蔚然一時名士,風流文采為時人推崇。劉仲尹現存詩28首,詞11首;龐鑄有詩文20卷。其中常有厭棄仕途,思鄉歸耕的鄉愁情結流露。

明清是營口地區古代文化史上繼金代以后又一個興盛時期。明朝,獨占遼東第一的陳鑒;清朝,詩書畫全才的姚正鏞便是典型代表。

陳鑒,遼東蓋州衛人。33歲時經殿試考中一甲第二名進士,即“榜眼”。這個名次對東北來說是空前絕后的,也是當年遼東唯一考中進士的舉人。《皇華集》收錄其詩賦三百余首。

登萬景樓詩

明·陳鑒

萬景樓高凌紫氛,渡頭人鬧隔城聞。
  胸吞云夢殊同調,手摘星辰擬共分。
  嵐氣近薝飛滴滴,山光入水去沄沄。
  官情羈思都忘卻,倚編危欄到夕曛。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情中說理,理中見情。真是一首情景交融的好詩!尤其第三四句的“吞云夢”、“摘星辰”氣勢恢宏,其“殊同調”、“擬共分”更是意新境高。最后兩句說,在這“嵐氣”、“山光”的美好時刻,煩冗的官事都忘卻了,獨倚欄桿看夕陽,是觀賞美景神魂交游?還是突然產生隱隱、深深的思鄉之情,家鄉農村也是這樣吧?

姚正鏞,今營口蓋州市萬福鎮芹菜溝人。做過江蘇知府。在文學藝術上聞名遐邇,志書記載他“精各書體,善畫,尤工辭曲”,詩書畫全才。營口地區從古到今集詩書畫造詣于一身者,寥寥無幾,除金代熊岳王庭筠之外,他當屬其一。

凄涼兒·(寒鴉)

清·姚正鏞

幾家落日,黃昏過,殘鴉噪影群積。晚楓漸脫,荒江浩渺,暮山愁碧。歸飛正急。更村舍,無煙向夕。繞空林,枯枝踏折。葉落失棲息。  

應念蕭條況,屋角霜濃,城頭月黑。羈懷倍楚,甚飄零、亂寒侵客。共是無依。漫回首,思歸未得。怕西風,一夜冷斷塞草色。

看似詠鴉,實則自詠。上闕寫寒鴉和秋天的景色,下闕主要寫自己“羈懷倍楚”、“ 思歸未得”的鄉愁。誰人讀之能不動容?有家回不得,有國救不得,興凄楚之詞亦訴衷腸,可贊嘆否?

清末至民初,營口籍詩人較多,著名者當屬焦和生、韓恩和、于華春、陳桂生、沈慶飏、王曉嵐等。

焦和生,今營口蓋州市歸州鎮人,官至湖北兵備道,著有《連云書屋詩文稿》行世。詩人雖然在官場上春風得意,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長期在外為官,對自己的故鄉和親人越發眷念。他的四秋詩:《聞秋聲有感》、《秋蛩》、《秋雁》就是真實的寫照:“夢里家鄉何時到”、“久客幾回添別淚”、“蕭條可耐別離中”、“欲詢往事難留影,久別家山好寄音”等詩句,恰如其分地表達了詩人強烈的鄉愁。

于華春,今營口蓋州市楊運鎮鮑屯村人。科場失意后,執意不求仕進,終生設賬授徒。一生寫詩近萬首,著有《于天墀詩稿》。鴉片戰爭爆發后,他按捺不住胸中的憤怒,吟詩作畫,表達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情懷。

聞廣東英夷之亂

清·于華春

海交征云萬里愁,北來飛檄似星流。
  不聞宗憲擒倭寇,空談虜循入廣州。
  欺鬼果能為水患,杞人難免替天憂。
  東南半壁功準奏,莫借神兵誤廟謀。

濃濃的鄉愁,凝聚成愛國愛家、憂國憂民的浩然正氣,在眾多的營口詩人中,遼南著名詩人和愛國志士王曉嵐便是其中杰出代表。

王曉嵐,今營口蓋州市城里人。著有《余生詩集》。他經歷了清末民初及偽滿洲國時期,目睹祖國山河的千瘡百孔、支離破碎,家痛國恨,沆瀣交加,令他悲歌抒懷,滿腔熱憤,生當人杰,死為鬼雄,面對強虜,呼嘯殺去,“我以我血薦軒轅”。光緒二十六年(1900),俄國趁八國聯軍進占北京之際,派兵進逼東北。年初,俄軍進攻蓋州。王曉嵐為抵抗俄軍奮不顧身,組織團練和義和團并肩作戰、英勇抗敵。不料,失敗被俘,俄軍將他押送到庫頁島囚禁六年之久。囚窗外,月色暗淡,冷落凄涼,樹影斑駁,夜風習習。囚室內,王曉嵐徹夜難眠,遙望故鄉,熱淚縱橫,時而徘徊踱步,時而奮筆疾書,一種自比蘇武英雄憑欄的決絕氣概,一種魯殿靈光、依然屹立的大英雄風度,目光凜然,浩氣蕩胸,寫下一首首充溢著中華民族不可悔的浩然正氣,與日月同輝,與天地共存。

樺太島書感

清·王曉嵐

海外拘留效楚囚,辱身不忘戴天仇。
  江流滾滾英雄淚,木落蕭蕭絕塞秋。
  萬里塵沙悲末路,一帆風浪送孤舟。
  函關愿學雞鳴渡,對酒當歌作壯游。

樺太吟

清·王曉嵐

書生薄命有誰憐,海外幽囚已六年。
  受盡俄人鞭撻苦,敢將氣節比吞氈。

“九一八”事變后,日軍侵占東北,日本侵略者以為王曉嵐會感激他們救他返鄉,熟料年邁花甲的王曉嵐仍秉持耿耿民族氣節,心系國家存亡興衰,目睹祖國大好河山淪陷于鐵蹄之下,感慨萬千,寫就《事變后書感》一詩:

散步故鄉關,蒼涼滿目前。 
  辰州文物地,今昔大不然。
  憶前海通運,商賈集車船。
  地方多特產,靈秀孕英賢。
  不謂晚近來,世態幻云煙。
  喬木摧作薪,古冢犁為田。
  世家半凋謝,山河幾變遷。
  唐宋元明下,清末不再傳。
  治亂興衰間,上下千余年。
  民國廿余載,軍閥擅威然。
  黎庶陷水火,窮兵戰禍連。
  外交無善策,大事難瓦全。
  軍縮等空議,仲裁笑國聯。
  浩劫興未艾,不自我后先。
  茫茫兮前路,謂我何求焉?
  仰天頻搔首,勤讀歸來篇。

在日寇嚴酷的統治下,這一句句詩文猶如黑夜里的一聲聲吶喊,扣人心弦。他以大忠大義、大勇大烈去撞擊時代,展現了中華民族的脊梁未斷,五千年凝聚的精氣未絕,從而在營口地區的歷史文化長廊里,矗起了一尊倚天仗劍、永不風蝕的雕像。

諸子吟唱老營口

隋唐詩不老,宋金滿弓刀,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在繁華似錦的詩篇里,重量級的歷史名人來到營口。

我們似乎還能看見他們抑揚頓挫的長吟,時而嘯傲高歌,時而沉醉淺唱,他們把營口唱成了一首詩。

金元時期是營口詩歌文化的第一高峰。一些中原名人和文壇巨匠,如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詩人,少舉進士的王寂。金末文壇盟主,理學家,大定進士,翰林修撰趙秉文。金元之際大文豪,興定五年進士元好問。著名文學家,大定進士,翰林待制黨懷英。文論家,承安進士,應奉翰林又字王若虛。學貫三界,承安經義進士,翰林李純甫和遼代東丹王突欲八世孫,先仕金、后任元代中書令的耶律楚材等諸公,他們不僅官位顯赫,而且都是飽學之士,他們歌詠營口山川、人物的詩歌,更使營口地區的文苑藝壇錦上添花。

王寂,今河北玉田縣人。官終中都(北京)路轉運使。于明昌辛亥年(119年)在提點遼東路刑獄任上巡按遼南,寫了本日記體的著作《鴨江行部志》,共有詩26首。其中在今營口地區活動13天,得詩10首。在這些詩中,有的寫營口歷史沿革、文物古跡,有的寫山川氣象、人物風俗。

自然風光詩有《丙午游北巖瀑布(即今營口蓋州市九寨鎮三道河村龍潭瀑布)》二首:

九天無路不容攀,誰挽銀河落世間。
  卻恨青蓮老居士,只將佳句賞廬山。
  強將懶腳掛枯藤,上到云上第一層。
  幾欲刻詩題瀑布,卻嫌千古笑徐凝。

詩中贊美龍潭瀑布(熊岳八景之首)洶涌澎湃的氣勢,埋怨李白不應該只把“佳句賞廬山”。自己想把歌頌北巖瀑布的詩刻石留題,但又怕如徐凝那樣被后人所笑。

文物古跡詩有《 游西山石屋》,是描寫今蓋州市二臺鄉石棚山大石棚的詩。詩中對大石棚描寫得惟妙惟肖,被許多史學家、考古學家所引用:

片石三丈方縱橫,平直瑩凈如楸枰。
  旁支石壁作丈室,人力不至疑天成。
  此去東溟都咫尺,想見強贏困鞭策。
  神仙游戲亦偶然,月斧云斤滅痕跡。
  驂鸞翳風何時來?風雨灑掃絕纖埃。
  豈應守護勅山鬼,陵遷古變無摧頹。
  屹然萬古臨長路,曾閱漢唐如旦暮。
  山前怕有牧羊兒,更問金堂在何處?

王寂的詩多詠營口地區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而趙秉文、元好問、黨懷英、王若虛、李純甫和耶律楚材的詩,多與王庭筠的詩文書畫有關,從中不僅可以了解王庭筠及文學藝術,更可以看到金代大師們對營口及營口詩歌文化的熱愛。

題王學士熊岳圖

元好問

洗蔘池水甜于蜜,玉堂仙翁發如漆。
  膝前文度更風流,盡卷風流入詩筆。
  長松手種欲摩天,海岳樓空落照邊。
  古來說有遼東鶴,仙語星星誰為傳。
  五百年間異人出,卻將錦繡裹山川。

連云島望海

趙秉文

壯觀關東第一游,曉披絕島寄冥搜。
  煙中熊岳隨潮沒,天際遼江入海流。
  地絕四維那辨樹,風來萬里忽通舟。
  我從析木西南境,回望中原四百州。

曉云次子端

黨懷英               

灤溪經雨浪生花,曉碧翻光漾曉霞。
  川上風煙無定態,盡供新意與詩家。

子端山水同裕之賦

李純甫

遼鶴歸來萬事空,人間無地著詩翁。
  只留海岳樓中景,長在經營慘淡中。

和黃華老人題獻陵吳氏成趣園詩

耶律楚材

雪溪詞翰輝星斗,紙蠹塵蒙詩一首。
  湛然揮墨塵續貂,囁嚅使人難出口。
  丁年彭澤解官去,遨游三徑真三友。
  悠然把菊見南山,暢飲東籬醉重九。
  獻陵吳氏治荒園,成趣為名良可取。
  養高不肯事王侯,閑臥林泉了衰朽。
  今年扈從過秦川,可憐尚有蕭條柳。
  歸計甘輸吳子先,麗詞已后黃華手。
  知音誰聽斷弦琴,臨風痛想紗巾酒。
  嗟乎世路聲利人,不知曾憶淵明否?

明清兩代是營口地區古代文化史上繼金代以后又一個興盛時期,除本地文人外,還匯集了一批有較高文化素養的關內文人學者,如馬文升、陳洙、劉讱、張鐸、胡汝輔、張琴、李貢、解縉、薛廷寵等,他們熱情謳歌營口山川人物,留下大量的詩歌佳作。

過蓋州紀興

明·馬文升

煙霧初消海嶠瑞,荒陂寒水與天連。
  山光杳靄飛鳧外,秋聲參差落雁前。
  田野歡呼瞻使節,訟庭空寂長苔錢。
  從容事畢還朝日,韶舞聲中覲九天。

馬文升,河南均州人,官至少師兼太子太保,著有《撫安東夷記》。詩中描寫蓋州秋天的迷人景色,山光、飛鳧、秋雁、寒水和藍天構成美麗的畫圖。這里也很少訴訟,公舉門前長滿苔蘚,處理公案十分“從容”。反映了當時蓋州人民生活的和諧和安定。

夏日同吳苑馬榮少參登蓋州東山觀海

明·張鐸

昔年駐節滄溟外,此日驅車又海濆。
  雪色半從鰲極轉,水聲鞭傍鳳樓聲。
  參差鳧鷺驚還定,縹緲平沙望不分。
  臨眺自傷離索久,強憑簫鼓競殘曛。

張鐸,南京留守后衛人。官至監察御史、巡按御史。詩中近處的景色絕佳,遠處的海天茫茫。看鳧鷺驚飛,望縹緲平沙,長歌狂吟,直到夕陽西下。

過蓋州吟

明·胡汝輔

按臨熊岳驛,早發蓋州城。
  千頃麥禾秀,萬家雞犬鳴。
  皇華高使節,滄海過行旌。
  解慍南風動,霜天夜氣清。
  野館留驄馬,山城照月明。
  潛蹤狐膽落,匿影隼魂驚。
  劍氣侵懷壯,精神得句清。
  笙歌渾不寐,攬轡又南征。

胡汝輔,山西石洲人,官巡按御史。該詩生動形象地吟出蓋州的自然環境及人民恬淡和諧的幸福生活,抒發了詩人的一份陶醉,一份享受,一份心情……

清朝中期,遼東招民開墾令頒布后,漢人大量涌入遼東。道光中葉之后,營口地區經濟呈跨越式發展,一躍成為“東北唯一商埠,水路交通,輪軌錯雜,機關林立,商務殷繁以及魚、鹽產物、軍警政學諸大端,迵非他縣可比”(《營口縣志》序),文化隨之繁榮,詩歌創作又躍上一個新的高峰。

連云島望海

清·駱云

山勢西從碣石來,云山沙磧重徘徊。
  龍門雨洗刀兵后,鱉背風翻星斗回。
  民瘠未收珍府利,官憂空作委輸裁。
  予期何在留岑寂,疑有琴聲響石臺。

駱云,浙江海鹽人,康熙十八年任蓋平知縣,任上編纂了《蓋平縣志》,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資料。這首詩看似寫景,實際上是抒發自己的情感。詩人站在連云島上望蓋州,蓋州的郁郁大氣,讓詩人的胸懷鼓蕩,生出一腔報國壯志。戰爭的創傷還沒有完全治愈,老百姓還很窮。可是猛一想到自己僅是一個小小的縣令,不禁感嘆自己空有憂國憂民之志,難展人生遠大抱負啊!

營川絕句

清·魏燮均

歌臺舞館間青樓,萬里爭來賈客舟。
  也是娛人歡喜地,繁華何必說揚州。
  坡平如鏡月如眉,風到黃昏靜不吹。
  萬點星光齊照水,家家船舫上燈時。
  將軍臺上息烽煙,留得孤臺望海船。
  此是當年用兵地,曾防夷寇入營川。
  濁流難飲半泥沙,絕少清泉好井華。
  買得田莊臺上水,小舟供給日烹茶。
  南中風物每先嘗,橄欖青青桔柚黃。
  不及魚蝦是鮮品,海鄉風味壓江鄉。
  大賈開筵列鼎珍,朝朝宴客散千金。
  豪華相習成風俗,真個金錢沒膝深。
  酒坊絲管日無休,更有燕姬勸客酬。
  歌舞夜深猶未散,人人都醉入迷樓。
  泥人北里好煙花,爭訪桃源狹路斜。
  浪擲纏頭全不惜,銷魂夜夜莫愁家。

魏燮均,遼寧鐵嶺人,咸豐年間學府貢生,清代田園詩人,書法家。著有《九梅邨詩集》等詩作。詩人曾兩次到過營口,留下近20首描寫營口地區風物的詩詞佳作。其中尤為上述《營川絕句八首》著名。詩人以敏銳的目光和細膩的筆觸記錄了當時營口埠內的經貿繁榮市井繁華景象,不由為營口的盛世氣象的迷醉,展現了近代營口的風物畫卷。就歌詠營口當時經貿繁華、風俗民情而言,無疑是寫得最引人入勝、最具珍貴史料的一組作品。最是東北繁盛地,也是一幅營口的《清明上河圖》。

 

作家 王玉通

作者簡介:王玉通,作家、詩人、文化學者、民俗專家,有近百萬文字見于諸報刊書籍,偶而獲獎。

堅持業余創作60余載。

供稿作者:王玉通

原創發布:營口之窗官網

更多信息,請關注營口之窗公眾號:營網天下

版權聲明:營口之窗所有內容,轉載須注明來源,禁止截取改編使用。

相關熱詞搜索:營口 原創

上一篇:憶江南——南屏晚鐘
下一篇:最后一頁

青青橄欖
序言
    《青青橄欖》專欄序言
      我們之所以稱其為《青青橄欖》專欄,是因為橄欖的別名分別是青果、諫果、 忠果 、 福果。 稱青果,是因為果實尚呈青綠色時即可供鮮食而得名。性平,味甘、澀、酸。清熱,利咽,生津,解毒。其青又同情諧音。稱諫果,因初吃時味澀,久嚼后,香甜可口,余味無窮,比喻忠諫之言。稱忠果,是勸人忠誠老實。稱為"福果",是海外華僑起名,以表達眷戀之情、祝福之意。
      因此,期望廣大作者,在本專欄撰寫昨天的“橄欖”,言其心、述其情、諫其言、守其愛、祝其福,以饗讀者。
    青青橄欖《讀·析·悟》專欄序言
      為拓展文學視野,本編輯部在青青橄欖開設《讀·析·悟》專欄。歡迎廣大讀者撰寫如下內容的稿件
      1 讀書鑒賞與分析
      2 影視劇觀后
      3《青青橄欖》發表的文章分析、點評
?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扶绥县| 德兴市| 井陉县| 搜索| 竹山县| 资源县| 梅州市| 石城县| 中阳县| 呈贡县| 临朐县| 分宜县| 嘉义县| 讷河市| 木兰县| 湘潭县| 门头沟区| 瓮安县| 扎兰屯市| 郴州市| 旬阳县| 嫩江县| 清徐县| 宾川县| 枣强县| 双鸭山市| 连山| 观塘区| 鄯善县| 武威市| 铜川市| 惠水县| 锦州市| 延寿县| 九龙县| 海盐县| 龙陵县| 铁力市| 南汇区| 肇源县| 同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