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口之窗“青青橄欖”)糧票記憶
——《營口懷舊》系列之三
王玉通
糧票,特殊時期的特殊產物。現在收藏愛好者的寵兒,但未必知道它的來龍去脈。
“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國家對城市居民實行糧食定量供應,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糧食定量。我記得我在小學定量是十六斤,祖父、祖母在家沒有工作,定量為二十八斤半,父母親因上班有工作,定量為三十二斤。糧食的供應,以月為單位,拿“糧本兒”上規定的糧店去購買。“糧本兒”就是全體家庭成員的糧食定量的購糧冊。
那時候,你上飯店吃飯或到外地公出吃飯,不光付錢,還要付糧票。糧票,就是事先要憑“糧本兒”去糧店換取,否則外出就要餓肚子吃不上飯。你要取幾斤糧票,糧店就要從你的“糧本兒”里核減掉你的幾斤糧食,這叫“換糧票”。
營口城市家庭供應的糧食由粗糧和細糧組成。同樣,糧票也有粗糧票和細糧票兩種。出門在外,粗糧票買高粱米飯棒子面窩頭,細糧票可以買大米飯白面饅頭。唯一例外的是營口市民可以用粗糧票買點心,無論月餅還是糟子糕,都可以用糧票在糕點店買點心。但是,當時大多數營口市市民家庭還是吃不起糕點的。我記得,當時“四遠香”糕點店有時出售點心渣子,好像不要糧票。
如果你去北京或外省公出,須出具單位的介紹信,拿著“糧本兒”到糧店去換取全國通用的“全國糧票”。還要交相等額度的油票。那時每人一個月供應三兩豆油,好像取十斤“全國糧票”要扣一兩油。
“三年自然災害”后期,糧食緊張局面漸緩,營口出現“議價食品”不收糧票,比如議價餅干和議價奶糖等,但這種議價食品比較貴。議價餅干或議價糖被稱為高級餅干或高級糖。有民間歌謠云:“高級餅干高級糖,高級老頭上食堂,食堂沒有高級飯,急的老頭上醫院。”然而,議價食品畢竟超越了糧食定量的限制,讓人們有了些許的自由度。
一九六八年我畢業分配到工廠,中午大多在廠職工食堂就餐。那時要先到糧店換糧票,然后到工廠食堂將糧票換成飯票,將人民幣換成錢票。飯票有粗糧和細糧兩種。中午職工食堂供應大米飯,是可以憑粗糧飯票購買的,但要限量。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我調入某機關工作,有時下鄉按調研吃派飯,每餐還是要交四兩糧票五角錢呢。
隨著國家經濟形勢好轉,人們能夠吃飽飯了,計劃經濟年代的糧食政策依然沒改。不但沒改,每月還要節約一定數量的“戰備糧”,待“糧本兒”取消時,誰家搜友上百近千斤的“戰備糧”,也就是每月要少給你一定數量的糧食,并記錄在“糧本兒”,沒處兌現。
進入改革開放時代,人們肚子里有了油水,主食吃得少了,糧票也漸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起初,上飯店吃飯沒帶糧票,一兩糧票按幾分錢折算。后來,也沒聽到政府發布廢止糧票的號令,糧票就退出我們的日常生活了。如今,我們只能在古玩市場和收藏愛好者那里可以看到老版的糧票了。
糧票,象征著計劃經濟模式下的糧食定量供應政策。時光流水,歲月更迭,糧票已然成為我們的歷史文化符號,進入到那座中國人民日常生活博物館,告訴人們不要忘記使用糧票的過去。
作者:王玉通
作者簡介:從拿手錘到拿筆桿,干得還算不錯。堅持業余文學創作五十年,有百萬文字問世,偶爾獲獎。身體狀況尚可,至今還在上班工作。
供稿作者:王玉通
原創發布:營口之窗官網
更多信息,請關注營口之窗公眾號:營網天下
版權聲明:營口之窗所有內容,轉載須注明來源,禁止截取改編使用。
上一篇:營口小海鮮——營口懷舊系列篇之二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