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正處于城市化快速發展的新階段。城市化的快速推進暴露出許多矛盾和問題,其中最突出的當數人文關懷缺失和城市景觀趨同,以至于人們或多或少地產生了挫折感與失落感。因此,建議我市在城區規劃和建設中...
當代中國正處于城市化快速發展的新階段。城市化的快速推進暴露出許多矛盾和問題,其中最突出的當數人文關懷缺失和城市景觀趨同,以至于人們或多或少地產生了挫折感與失落感。因此,建議我市在城區規劃和建設中宜側重于提升城區品味,彰顯人文關懷,即注重關懷城市居民的物質需要、精神追求和個體價值,從而體現當代中國城市化發展的時代價值。
關懷市民的物質需要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因為,城市為市民生產、生活提供了物質基礎。然而,作為人類改造自然的產物,城市具有鮮明的兩面性。一方面,由于城市的形成,人類的生存環境與生活質量明顯改善;另一方面,城市的人工環境及城市中高密度的人類活動使各種城市問題產生與惡化,反而降低了人類生存的適宜程度。因此,城區規劃和建設的首要任務在重視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著眼于街道、廣場、商務區、公園、住宅(特別是居民保障性住房)等發展速度和建設規模。
近年來,隨著我市沿海、沿河為主的城區規劃和建設步伐的加快,城區人居環境得到了顯著提升。然而,從城區規劃和建設的長遠角度出發,宜在細節上進一步反映城市對于市民生活的物質意義,引起市民對于城區規劃和建設的關注和興趣,彰顯城市發展的人文內涵。如建立便捷通達的城市公共交通、科學合理的無障礙交通和交通信號系統、城區綠化和景觀規劃、垃圾和污水回收利用系統等,向人性化層面進一步提升。
關懷市民的精神追求
縱觀二戰后期西方城區規劃和建設的歷史,一些城市一度盲目地強調以城區擴建、經濟增長為本的發展理念,一味追求物質財富的積累,導致城區人口過度膨脹、土地過度承載、居住條件惡化、文化設施稀缺、居民幸福感下降等“現代城市病”,進而導致以部分居民逐步流向郊區或遷至國外為特征的“去城市化”現象的產生。國外經驗已然證明,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極易造成人的精神的迷茫和信仰的迷失。因此,城市化的過程應始終如一地關懷居民的精神訴求,注重構建符合居民要求的精神家園。
關注居民的精神追求主要是關注城市的文化氛圍。城市文化根植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因此,文化的現代化也成為城市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標志。這一點,不僅為巴黎、米蘭、維也納、拉斯維加斯等國際性大都市,也為上海、大連、長沙、成都等國內大城市所證明。近年來,我市沿海、沿河為主的城區規劃和建設,配合多種多樣的文化、體育場館舉辦大型的群眾性活動,在突出河海文化的同時,形成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敬母文化、雷鋒文化、魚龍文化等,既改善了城市形象,提升了城市品位,又提高了市民素質,促使城市各項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
關懷市民的個體價值
城市是人類聚居的形式之一。因此,對市民物質需要和精神追求的關懷,其出發點和歸宿均可以歸納為對市民個體價值的關懷。
受注重社會倫理教化的傳統文化價值理念的長期影響,我國有關人文關懷的倡導與實踐主要從社會群體出發,重視集群整體的價值取向,著眼于實現人們的共同意愿和理想。然而,作為一種生命形式的個體,每個人都具有獨立性和完整性,具有差異化的價值訴求。因此,在城區規劃和建設中,只有做到既滿足集群整體的價值需求,同時重視市民的個體存在,才能更好地折射出城市生活的斑斕色彩,更好地詮釋新的歷史條件下社會發展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此外,隨著市場經濟日趨激烈的競爭和城市生活節奏的加快,對市民個體價值的關懷,宜特別注重對弱勢群體、貧困群體、外來群體城市生活體驗的關注,使他們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共享城市化帶來的發展成果。

版權聲明:營口之窗所有稿件,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截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