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口之窗“專題報道”)防范化解海洋災害風險 筑牢安全發展基礎
——市自然資源事務中心海洋防災減災知識系列宣傳之三
1989年,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將每年10月的第二個星期三確定為“國際減災日”,旨在喚起國際社會對防災減災工作的重視,敦促各國政府把減輕自然災害列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2008年5月12日,我國四川汶川發生8.0級特大地震,損失影響之大,舉世震驚。2009年,經國務院批準,將5月12日確定為全國“防災減災日”。設立我國的“防災減災日”,一方面是順應社會各界對我國防災減災工作關注的訴求,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進一步提高國民防災減災意識。
今年5月12日是我國第13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主題是“防范化解災害風險,筑牢安全發展基礎”,5月8日至14日為防災減災宣傳周。為切實做好我市2021年海洋防災減災宣傳工作,我中心將對海洋防災減災知識和進行系列宣傳和普及,呼吁社會各界切實關注海洋災害,提升科學防范意識,增強海洋災害的防治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減輕災害風險,為我市振興發展筑牢安全之基。
海洋防災減災知識系列宣傳之風暴潮災害
風暴潮是一種災害性的自然現象。由于劇烈的大氣擾動,如強風和氣壓驟變(通常指臺風和溫帶氣旋等災害性天氣系統)導致海水異常升降,使受其影響的海區的潮位大大地超過平常潮位的現象,稱為風暴潮。又可稱“風暴增水”、“風暴海嘯”、“氣象海嘯”或“風潮”。 風暴潮根據風暴的性質,通常分為由臺風引起的臺風風暴潮和由溫帶氣旋引起的溫帶風暴潮兩大類:臺風風暴潮,多見于夏秋季節。其特點是:來勢猛、速度快、強度大、破壞力強。凡是有臺風影響的海洋國家、沿海地區均有臺風風暴潮發生。 溫帶風暴潮,多發生于春秋季節,夏季也時有發生。其特點是:增水過程比較平緩,增水高度低于臺風風暴潮。主要發生在中緯度沿海地區,我國北方海區沿岸為多。1、海浪避災措施
(1)風暴潮期間,盡量不要外出行走,倘若不得不外出時,應彎腰將身體緊縮成一團,一定要穿上輕便防水的鞋子和顏色鮮艷、緊身合體的衣褲,把衣服扣扣好或用帶子扎緊,以減少受風面積,并且要穿好雨衣,戴好雨帽,系緊帽帶,或者戴上頭盔。行走時,應一步一步地慢慢走穩,順風時絕對不能跑,否則就會停不下來,甚至有被刮走的危險;要盡可能抓住墻角、柵欄、柱子或其他穩固的固定物行走;在建筑物密集的街道行走時,要特別注意落下物或飛來物,以免砸傷;走到拐彎處,要停下來觀察一下再走,貿然行走很可能被刮起的飛來物擊傷;經過狹窄的橋或高處時,最好伏下身爬行,否則極易被刮倒或落水。如果臺風期間夾著暴雨,要注意路上水深,10歲以下兒童切不可在水中行走,應用盆或桶之類東西載著幼兒渡過水灘。萬一不慎被刮入大海,應千方百計游回岸邊,無法游回時也要盡可能尋找漂浮物,以待救援。
(2)野外旅游時,聽到風暴潮預警報后,能離開臺風經過地區的要盡早離開,否則應貯足罐頭、餅干等食物和飲用水及常用藥品,并購足蠟燭、手電簡等照明用品。在海邊和河口低洼地區旅游時,應盡可能到遠離海岸的堅固賓館及臺風庇護站躲避。
(3)船舶在航行中遭遇風暴潮襲擊,應主動采取應急措施,及時與岸上有關部門聯系,弄清船只與風暴潮的相對位置。還應盡快動員船員將船只駛入避風港,封住船艙,如是帆船,要盡早放下船帆;如果你是開車旅游,則應將車開到地下停車場或隱蔽處;如果你住在帳篷里,則應收起帳篷,到堅固結實的房屋中避風;如果你已經在結實房屋里,則應小心關好窗戶,在窗玻璃上用膠布貼成米字圖形,以防窗玻璃破碎。
海洋防災減災知識系列宣傳之赤潮災害
赤潮是一種常見的海洋災害,通常指近海海域中的浮游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在營養物質比較豐富的條件下,暴發性增殖或聚集而引起海水變色或對其他海洋生物產生危害的一種生態異常現象。根據引發赤潮的生物種類和數量的不同,海水會呈現不同顏色,因多數情況為紅色或紅褐色,我國習慣稱為赤潮。
1、赤潮有哪些危害?
赤潮會導致海洋生態過程異常,造成海洋食物鏈局部中斷,破壞海洋中正常生產過程,威脅海洋生物的生存。
- 赤潮生物會附著在魚、蝦、貝類等生物的鰓上,使其呼吸器官難以發揮作用,引起死亡。
- 有些赤潮生物產生的毒素,直接或間接通過食物鏈在海洋動物體內富集,引起海洋動物或食用這些動物的人中毒甚至死亡。
- 赤潮生物的死亡細胞被微生物分解的過程中,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魚、蝦、貝類等生物因缺氧死亡。
- 赤潮生物大量繁殖并在海面聚集,使水下的海洋生物得不到充足的陽光,影響其生存和繁殖。
2、我們該如何預防赤潮的發生?
預防赤潮最有效的辦法是從源頭上減少陸源排污,防止海水富營養化。
- 對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進行處理,實現達標排放。
- 沿海地區農業生產盡量減少化肥的使用。
- 控制合理的海水養殖密度和面積。
- 日常生活中,盡可能選用無磷洗滌劑。
3、發現赤潮我們應該怎樣做?
- 一旦發現疑似赤潮現象,應及時報告當地海洋管理部門。
- 停止在赤潮發生區域進行捕撈、游泳等活動。
- 一旦發現疑似中毒現象,應及時送醫救治。
(網絡圖片,版權歸原作者)
供稿:營口市自然資源事務中心
編輯發布:營口之窗官網
版權聲明:營口之窗所有稿件,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截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