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口之窗“生活隨筆”)《壺中花》之心路
映山紅花是我一生最愛。在我還是孩童的時候,從深秋到初春,近半年的漫漫蕭索之后,為我?guī)硖斓亻g的第一抹靚色,第一個驚喜,第一份歡欣,撫慰我敏感而脆弱心靈的是雨后早晨遠處山腳下似有似無的點點粉紅,我知道,是映山紅開了。
春天來了。
盡管少小離家,但是至今我還保持每年去山里看映山紅的習慣。2018年春,家父做手術(shù),陪在病床前,錯過了杜鵑花期,總感覺少了一年。
我同學夫妻遁入深山,搭屋墾荒,作起世外老鴛鴦。我艷羨愛煞,應(yīng)邀不應(yīng)邀的,時有造訪。冬一日,見其屋前柴火堆里雜有許多映山紅,當時我的第一反應(yīng)就是“焚琴烹鶴”!盡管我知道,早就知道,真切的知道,砍伐映山紅做柴火在這里的山民中習以為常,由來自古,但是那一刻,我還是很傷感,一種莫名的孤寂瞬間充盈胸臆。我沒有說什么,草草的吃過飯,去柴火堆里抽出一捧放到了車上,同學妻子說“再拿點吧,多得是”。
那天之后的許多天里,我都郁郁不暢。一天早晨,插在瓶中的映山紅鼓破了花蕾,露出了淺淺的粉色。微喜稍縱即逝,待之而來的是濃濃的哀傷,面對一樣的早晨,一樣的色彩,我怎么都高興不起來。那個柴火堆,那個勸進的笑臉和一旁我同學木訥的表情如同漫畫一樣,真切而又壓抑,我胸悶,哮喘要犯了。
我對物質(zhì)條件的要求是以買得起為底線,隨意率性,方便就好。因為我此遭不是來享受人生的,我更愿意體會生命。在生命面前,我是泛愛者,我珍愛一切生命,更何況是我鐘情至深的映山紅。
深深的孤寂在胸中封釀很久,有一天突然吟出四句,再稍加修整就成了這首《壺中花》,前后不過十幾分鐘。
壺中花
灶前拾把映山紅,插入銀壺趁酒空。
青帝如能憐我意,當于今夜遣春風。
我只想排遣出我的孤寂。所以這首詩簡約之至,深蓄重斂,不鋪墊,不炫技,不濫情,只是以一種真誠質(zhì)樸的態(tài)度直抒胸臆,尊重自己,尊重讀者。
或曰第一句沒有詩意。我要說第一句很有詩意。我可以重墨鋪陳,寫出絢爛的花哨,還可以加入其他修飾語,以渲染氣氛,但都不是“灶前”來的準確,都不是“撿拾”來的率真。南方有火塘,可以寫作塘前,對于南方讀者也會覺得不違和,甚或可以增加親切感,但北方只有鍋灶,如果寫成鍋前,可能會想到要煮了吃,灶前才是要焚燒。
第二句祭出銀壺,可能很多人會覺得矯情,其實主要是對酒的尊重,對酒器的美稱(銀壺也不貴,兩百多錢,據(jù)說比較健康)。酒空了,我醉了,因何而醉?以酒壺插花,是愛酒更愛花。我也經(jīng)常用我的水杯給喬孫接尿。可以放開空間,深思切感(網(wǎng)絡(luò)語言)。
第三句由實轉(zhuǎn)虛,宕開去。我沒法尋得志趣相投之人,同學所能給予我的或許只是一個符號,一個記憶的符號,藉此對逝去的美好時光懷念與追惜。我憑以寄思的同學尚且如此,外人又何足道哉。所以我的情懷只能虛擲。換言之我的想法就不是人的想法,人的想法是什么?把柴火搞到家里,暖屋煮飯就好,一個花,不看會死人嗎?
結(jié)句還要收回來,呼應(yīng)首句,疊加對孤寂感受,體現(xiàn)出對煩悶心境欲破之而后快的摯情。排遣孤寂不求他法,不求諸人,從來處來,由去處去,既然是映山紅惹得事,那就還由她來解決吧。
《紅樓夢》中尤其不喜歡黛玉葬花一節(jié),花開如緣,落亦如緣,道之所在。或隨流水,做了波上浪蕩子,愉悅兩情;或沒有水,就在地上,沐浴最后一縷陽光,抖落最后一片夜風,做個逍遙自在的繽紛客,都是生命的另一種態(tài)度。最不該埋在污濁之下,那才是黑暗和沉重。或許為此吧,于是我只想看到杜鵑花生命的最后一悸。
網(wǎng)絡(luò)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自媒平臺,網(wǎng)絡(luò)催生了快餐文化,網(wǎng)絡(luò)的最大弊端是浮躁。如果不能沉下心來,真誠待之,恐怕這網(wǎng)絡(luò)存在的意義或許就只剩下狡獪促狹的本山大叔們和那些油頭粉面的主播們了。網(wǎng)上看詩,網(wǎng)上評詩也是一樣。
作者簡介:溫明泉,營口老年詩詞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現(xiàn)供職于市機關(guān)。
供稿作者:溫明泉
原創(chuàng)發(fā)布:營口之窗官網(wǎng)
版權(quán)聲明:營口之窗所有內(nèi)容,轉(zhuǎn)載須注明來源,禁止截取改編使用。
上一篇:懷念婆婆——營口高飛生活隨筆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