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口之窗“生活隨筆”) 《永遠的懷念》
一一紀念父親逝世十周年
文/呂家書
今年父親節是父親逝世十周年紀念日,在這個思念的日子里,懷念我的慈父一一我最敬佩的人。
父親的一生從事救死扶傷、治病救人的神圣職業。他是一位醫德高尚、醫術精湛的一名醫生,他的一生充滿著坎坷,是傳奇的一生,輝煌的一生,令人尊重的一生。
父親出生在遼中臺安縣,祖父是當地很有名望的開明紳士,祖母讀過私塾,家境很是殷實。父親從小就受到了優良的家風和傳統的儒家思想教育,培養了他堅韌、從容、淡泊、穩健等性格以及謙虛、善良、睿智、樂于助人等美德,這些品質成就了父親一生的偉業。
(一)發奮的少年
父親出生在1916年民國初期,受先進思想影響,父親自幼便萌生努力學習,將來報效祖國的遠大報負。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日寇占領東三省,父親不愿當亡國奴和幾名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的學生一起流亡到關內,當時,父親年僅十六歲,讀初中二年級。
那時,由張學良將軍主辦的東北大學和東北中學遷往北平,父親進了東北中學,開始了一段半軍事化半學習知識的學生生活,那時同學們愛國情緒激昂,白天上課高唱《岳飛·滿江紅》,《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等歌曲,晚上野營,軍事訓練,隨時準備投筆從戎抗擊日本侵略者。
一九三五年,日軍占領了平津,東北大學,東北中學解散,是南下繼續流亡?還是返回東北?幾經周折,父親決定走從醫救國之路,于是和另一名同學一起回到沈陽,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由英國人創辦的盛京醫科大學。
盛京醫科大學既奉天醫科大學,東北解放后并入中國醫科大學。該校教學質量很好,培養了許多優秀的西醫人才,不少人成為國內知名教授、專家。該校錄取新生極為嚴格,每屆只招二十左右名學生,學制七年(相當于現在的本碩連讀)。學的課程是最早的西醫基礎,內外婦兒幾十門臨床課,還有親自動手的人體解剖實驗課。經過七年的嚴格學習訓練,掌握了牢固的基礎知識,又經過一年的畢業實習,父親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成為盛京醫大第十九期畢業生(同期共有畢業生22名)。
畢業后父親留校當住院醫師,起初專攻外科,不久便可獨立完成許多高難手術,隨后精研內科。那時的父親就已經顯露出一名優秀醫生的潛質,當時的外籍教師預言到:“此同學前途不可限量"。盛京醫科大學大多數外教用英語講課,要有相當好英語基礎才能跟上,父親當時還有出國留學的打算,所以加強了英語的培養訓練,他的英語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畢業后第三年(1944年)父親被總院派往盛京醫大附屬醫院的營口分院任院長。是年,父親剛好二十八歲,由此,年輕、有為的父親開始了他傳奇的一生,輝煌的一生。
(二)有為的青年
營口普濟醫院,為上一輩營口人所熟知的醫院,這座由英國人于1870年創辦的教會醫院是東三省第一家西醫醫院。擁有床位近百張,醫護人員和員工六、七十名,這在當時已是相當大規模的醫院,在遼南負有盛名,爾后該院成為盛京醫大附屬醫院的營口分院,院長多由英美外籍醫學專家擔任。 九一八事變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東北局勢動亂,外籍僑民逐漸離開,普濟醫院開始由中國人管理,父親是最后一任院長。
1944年抗戰勝利前夕,當時,面臨日偽干擾,國民黨政權腐敗,營口政局動蕩,國共拉鋸,在經費奇缺,藥品匱乏的條件下,父親帶領全體醫護人員克服重重困難,竭盡全力為患者服務,為貧困的工農大眾服務,減免他們的醫療費用,搶救治療了許多重危病人,同時也為即將誕生的新中國培養了許多寶貴的醫護人員。經過五、六年的努力堅守,營口迎來了曙光,父親和全體員工們一起歡呼慶祝,迎接新中國的誕生。
營口解放后,普濟醫院由營口市民主政府接管。父親經省衛生廳推薦到當時營口最大的工廠一一營口紡織廠任主治醫師兼衛生所所長。工人健康和基層衛生管理工作對父親來說是新的課題,工作中父親投入了極大的熱情,針對紡織廠女工多,老工人多,設備陳舊,衛生條件差,父親把工作重點放在疾病預防上,建議廠領導改善衛生環境,為一線工人檢查身體,設置女工衛生室,增聘助產士及保健員,提倡新法接生。這些對從舊社會過來的工人們來說都是聞所未聞的,改善了工作環境,提高了工作效率。因而得到上級有關部門的充分肯定,也得到工人們的高度評價:“呂大夫沒有架子,醫術高明,處處為咱們工人著想”。
由于工作能力強、業績突出、醫術高超、在醫界名聲越來越高,尤其是在黨外民主人士中有很高的名望(營口市民主同盟負責人)。父親在1956年被市政府任命為營口市衛生局副局長,負責營口地區的醫療衛生工作,是年,父親剛滿四十周歲。
四十歲正是干事業的大好年齡,父親不負黨的信任,胸懷大志,相信組織,依靠群眾,大刀闊斧的開展工作。為貫徹落實毛主席“把醫療衛生工作重點放到農村去"的指示精神,親自帶隊到農村公社搞調研,到偏遠地區巡回醫療。并提出了關于加強農村預防、醫療和保健于一體的三級醫療服務體系建設的建議,得到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使我地區各種急慢性病、傳染病及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父親還經常走訪市內基層醫療單位,對當時管理混亂,責任不明等情況,推進建章、建制工作,極大改善了基層醫療工作的秩序。與此同時還制訂了許多提高醫護人員技能,培訓醫療技術骨干等措施計劃。正當父親躊躇滿志、滿懷信心、準備大干一場時,突如其來的五七年反右斗爭將父親的遠大報負毀滅了。
(三)坎坷的中年
反右擴大化,父親被撤職降薪重新回到基層作診療工作,其間先后在市立醫院、市二院做內科臨床工作。從局長到普通醫生這樣的落差對于一般人是很難接受的,可是,父親卻能寵辱不驚,從容面對,對于父親來說當局長和當醫生沒有什么區別,只要手中有聽診器,面對的是患者,就當盡職盡責,認真對待。高尚的醫德,精湛的醫術,父親受到廣大患者的信賴和同行的贊譽,這對父親來說是最大的寬慰了。
隨著極左思潮的泛濫,文革開始后,父親的人生道路走到了最低谷。社會上的不理解、親朋好友的疏遠,使他在人格,精神,肉體及物質上都經受著意想不到的打擊和損害。其間,父親的身體健康出現了問題,胃潰瘍、膽結石、膽囊切除等,營養低下,人也消瘦了許多。這一切在一般人身上可能是無法忍受的,而父親卻能坦然處之,多年的身處逆境及早年養成的堅韌,隱忍,使他總能逢兇化吉,一次又一次的挺了過去。而靜下心來后,他總會拿起聽診器,認真對待他的下一個患者。
對于每次政治運動挨整,父親始終是很樂觀的,他認為自己是問心無愧的,人民是公正的,歷史會證明這一切,一時的坎坷無足輕重,雖然交了天價的學費,收獲也是巨大的。所以,無論是當局長,當普通醫生,或下鄉走五七道路的父親從來都是充滿著希望,從來沒有放棄過聽診器,始終沒有忘記治病救人的神圣職責。廣大患者很理解父親那段遭遇,始終給予父親極大的信任,記得在父親人生最低潮的時候,我家一天到晚上總有一些慕名前來求醫的患者,有時很晚了請診者還在等候,父親卻從來不接受任何酬謝。
據傳文革期間,父親被勞動改造在打掃醫院衛生,一重患家屬前來求救,說患者不行了,已停止搶救了,聽一位護士長說,呂大夫在掃院子呢,請他來看看吧!父親見狀也顧不上許多,經過檢查發現患者還有希望,偷偷告訴護士怎么辦、用什么藥,患者竟神奇般的搶救過來了。此事被流傳,成了一時的佳話。
下鄉走五七道路期間,父親被安排在公社衛生院,他堅持為農村廣大社員服務,用他的精良醫術治愈許多勞動群眾,也培養了許多基層醫務人員,當地社員印象最深刻的是父親搶救了很多嚴重的農藥中毒患者……。
七五年海城、營口地震時,父親已從鄉下返城在市立醫院上班,看到醫院操場及走廊里到處都是受傷的群眾,已經快退休的父親,不顧年長體弱,帶領年輕醫生奮戰在一線,晝夜搶救傷病員,見到父親來查房,患者激動的喊著:”呂大夫來了,呂大夫來了!"
父親在談到這段經歷時說:“那是我最倒霉的二十年,是修煉自己的二十年,也是醫術提高的二十年,更是我走向成熟的二十年”。
(四)輝煌的一生
寒冬終將過去,春天遲早會來臨。一九七六年難忘的十月,父親在花甲之年迎來他遲到的春天。這一年因為身體原因父親已經提前退休了,聽到“四人邦"被粉碎的消息,父親興奮的說:“這一天終于等來了,我還可以再為患者服務了,”。那一年春節,父親破例在家邀請了幾位好朋友,并且親自下廚招待客人,高興的心情溢于言表。
粉碎“四人邦”,撥亂反正,一切步入正軌。醫學界急需人才,已退休三年的父親被請回了市立醫院,做為返聘專家,他被遼寧省人民政府任命為營口市衛生職稱評審委員會的主任委員。親自帶領醫界同行、年輕醫生們查房、會診、講課、辦各類學習班、學術交流會……。為盡快提高我市衛生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已近七十歲的父親不顧年邁體弱,親自授課,還擔任專業英語教師,他流利地道的口語,嚴密、準確的醫學專業英語,令同行們贊嘆不已……。
父親一生行醫,在醫學實踐中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尤其是在內科領域里造詣頗深。父親是醫療技術職稱三級主任醫師、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在他的一生里不知治愈多少疑難重癥、搶救多少瀕臨死亡的生命。
談到父親的醫術和醫療作風時,許多當年由父親帶過的同行及醫界年輕有為的精英們,現在大多也都是兩鬢斑白的老專家了。當回憶起父親時仍然都很興奮:“呂老學術嚴謹,作風踏實,基礎理論牢固,臨床經驗豐富,看病時一絲不茍,對待病患一視同仁”。“查房時,親診病人,規范有序,會診時,縝密嚴謹,講課時,理論聯系實際,淺顯易懂,相處時,更是平易近人,有求必應”。“他從不擺架子,不以老資格自居,不斷學習新知識,接受新事物,推廣新技術"……。
由于父親在衛生系統做出了大量的有益的工作,為推動我市的衛生事業發展做出了杰出貢獻,他在廣大患者中擁有極佳的口碑,在同行中得到廣泛的贊許和認同,也得到有關部門的充分肯定。
為表彰父親的工作業績,上級有關部門給了父親很高的榮譽。父親先后擔任過:市人大代表、市政協委員、市民盟主委、名譽主委、省政協委員、常委、省民盟常委、顧問、中華醫學會營口分會副會長、名譽會長等。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作為黨外民主人士、知識界的代表,父親于1981年一1993年,12年里連續三屆當選為營口市第八、九、十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享受副市級待遇),這是黨和人民給予的榮譽。
在任人大副主任期間,父親分管科、教、文、衛等工作。地位變了,工作性質變了,父親的職責沒有改變。任職期間克盡職守,積極參政議政,關注民生,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注重聯系人民代表,傾聽百姓呼聲,維護人民群眾利益,受到廣大群眾的擁護。
從政十二年,父親更加貼近基層群眾,貼近人民生活。他深刻的體會到:民生無小事,民生是立國之本,更是維系和諧社會之根本。從政期間父親也不忘滿足患者的要求。1993年,七十七歲的父親從人大副主任的崗位上退了下來,開始了他安逸的幸福的晚年生活。
(五)幸福的晚年
父親完全退下來時,已是近八十歲的耄耋之年了,該是享受天倫之樂、頤養天年了。
父母有我們兄弟姐妹六人,加上孫輩、重孫輩總共也有三十多人,真正是個名符其實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
父親一輩子都在外忙碌,家里全由母親一人操持,也難為母親了,一個由舊社會大戶人家過來的大小姐,一輩子除了要照顧父親生活、為他擔心受怕外,還要看護、培養我們姊妹六人,上學、下鄉、回城、工作、結婚、生子……,個個都操透了心,好在我們幾個還聽活,也都健康成長,雖沒有象父親那樣有驕人的成就,但也都很省心,沒給父母添過什么麻煩。
看似嚴厲的父親,除在工作、生活方面嚴肅、認真外,也有溫情的一面,其實他是一個很重感情的人,是個慈父。父親從小就教育我們做個正真、善良的人,并言傳身教,用他的節儉為本、勤勞持家、和睦處人、忠厚傳世等優良品格時時影響著我們,他還經常教導我們要淡泊人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我們家里有一個習慣,每逢過年過節都要回家,父母盼望著見見晚輩,我們也愿意湊湊熱鬧。父親退下來后心情很好,過年過節都是由他張羅,他總說應遵循風俗習慣。于是,提前準備,訂菜譜,準備食材……,高興時還要喝上一小盅。每逢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像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春節啦他總是叫我們都回家相聚,吃飯之前他總是要講幾句,還要問問這個節日的來歷,小輩們可要提前準備好,就怕答不上來,沒有面子。
記得一年春節,大姐一家從上海回來了,也是多年沒見面了,父親很是高興,親自寫菜譜,升上多年沒用的銅火鍋,把沒舍得喝的茅臺酒都拿出來了,父親還親自策劃了那一年的我家春節晚會,歌舞,小品,猜燈謎,每家精心編排的節目……,父親是評委,獎品很是豐厚,當然出資的是父母了。那一年我家的春節空前熱鬧,事后,他的孫女還把我家春節趣事寫了習文《我家的春節晚會》,發表在營口日報副刊上。打那以后,我家的春節晚會延續了好幾年。
回想起那些年的日子,是父親也是我們全家最高興最快樂的日子,記得爸爸曾寫過一首詩,描述了那時他的喜悅的心情:
欣逢盛世樂悠悠,
耄耋康泰更何求?
曾孫繞膝合家歡,
齊心高唱頌大猷。
晚年的父親很注重保養,母親因突發心臟病去世的早,我們在營口的姊妹幾個輪流照顧他的起居和飲食,有機會觀察到他的規律性生活。
父親絕對是個有規律、有毅力的人,說到做到。他的時間觀念特強,幾點起床,幾點鍛煉,幾點吃飯,幾點上床睡覺,甚至包括到點看新聞,到點吃藥,到點量血壓,幾乎都相差不了幾分鐘,多年養成習慣,持之以恒。比如鍛煉身體,風雨不誤,早早起床去遼河沿散步、打太極拳,晚睡覺前做床上八段錦,雷打不動,堅持多年。
到晚年他更加注重科學養生,經常對我們說的一句話就是:“要管住嘴,要邁開腿"。他的養生觀念是絕對遵循科學,有科學依據,不跟風,不走過場。比如,父親說過的“不時不食”,就是孔子說的,意思就是要應時令,按季節,不成熟的東西不吃,而現在反季節的東西盡量不吃。還有孔子說的:“不撤姜食、不多食”,他每頓飯都要吃幾片生姜或大蒜片。現代版的養生書籍他也總是看,如果有價值的他會抄下來,貼在廚房醒目的地方,讓大家照著做,比如,”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他的飲食多樣化,蔬菜、水果、魚、肉、蛋、鮮奶為主,喜豆制品,清淡為主,忌油膩,少脂肪,很少吃熟食。他總是說老年人要注意血脂增高,防止動脈硬化。
我總結出父親的養生之道是:平穩樂觀的心態、規律的生活方式、合理的飲食調整、科學的鍛煉方法。
父親晚年身體很好,很少有病,只是有點輕微的高血壓,但他平時堅持長期口服降壓藥和心臟保健藥。有時偶而有點小毛病或感冒,一般他不亂吃藥也很少去醫院,因為他是醫生,總能自己調整好。
父親高壽,他的愿望是活到百歲,遺憾的是九十七歲那年(2012年)的七月初,本沒有什么大病的父親突然昏迷,送到醫院后做了一些檢查,沒發現有什么心腦血管急癥,只在監護室住了二天二夜,按他的說法是等外地的女兒回來送他。父親是無疾而終,壽滿天年。
父親逝世十周年了,人民依舊十分懷念他。在他生活、工作了一輩子的家鄉營口,人民把他請進了營口市名人館。做為醫界代表,家鄉人民要永遠紀念這位一代名醫、著名醫學專家一一呂錚。
二零二二年父親節前夕
《永遠的思念》
一一為紀念父親逝世十周年而作
作者:呂家書
駕鶴西去整十年,
音容笑貌在眼前。
一世英名留濱城,
家鄉人民永懷念。
畢其一生精醫術,
懸壺濟世救危患。
先輩有靈應笑慰,
優良家風代代傳。
2022年父親節前夕
供稿作者:呂家書
原創發布:營口之窗官網
版權聲明:營口之窗所有內容,轉載須注明來源,禁止截取改編使用。
上一篇:隔離日記(5-6)——抗疫情系列作品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