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口之窗“焦點網談”)日前,看到《營口之窗》關于營口沒溝營的討論,也參呼幾句。原來一直也認同史書的說法,西潮溝一帶,“潮起沒溝”的地貌現象,逐漸衍生出營口沒溝營地名的起源。后來結識營口一位資深文史研究工作者,他講“沒溝” 應該是蒙古這個專用詞語蒙語的諧音,說是當年清政府曾在遼河入海口附近及周邊駐軍,比如遼河口駐軍是蒙古兵營,即蒙古營;還有漢人為主的兵營,而漢人兵營是以首領的姓氏稱呼,比如:張營,胡營,與蒙古營并列。營口西部老住民,可能記得這兩個以兵營首領姓氏俗稱的名號。我小時候(60年代初期或中期)拾柴火到過胡營,當時那里早已是一個廢棄的土圍子,面積好像有西炮臺差不多,大概在現在的五臺子南。
(網絡圖片,版權歸原作者)
去年家人在沈陽醫大住院,同病房有個不會說漢語只會說蒙語的蒙古族老太太。我突發奇想,想起營口哪位文史研究員朋友的話,就問了老太太一句,蒙古這個詞的蒙語怎么說,經他女兒翻譯,果然蒙古這個專用詞語,聽起來與“沒溝”相近。進一步推斷文史研究員的觀點可能是成立的。后來因瑣事繁忙,忘了和那位研究員溝通,不了了之了。但漢人兵營用首領姓氏稱名,而蒙古人沒有姓氏,只有名字,倒是可以佐證蒙古營即“沒溝營”的說法。
所以史書說的營口名稱的起源,也可能有出入,值得探討。另外還聽說史書沒溝營的記載,好像也是外國統治者在當時整理的。以上說法并沒有考證,只是口頭說法。如果不當,只當是野史。
供稿作者:李孟仁,營口之窗特約撰稿人
原創發布:營口之窗官網
版權聲明:營口之窗所有稿件,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截取使用。
上一篇:關于減免(優惠)望兒山、西炮臺景區門票的建議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