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口之窗“焦點網談”) 春風化雨潤濱城
八零年初,我從遼寧省商業學校畢業來到營口市,距今已有四十年的時間,作為八十年代初來到營口的外地人,我親身經歷和目睹了改革開放的幾度春風,給營口市的市容市貌和周邊環境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八十年代初,營口市的街道只有兩條半,老一線和二線,三線剛剛起建,二線有一個青年交通崗,當時有一句順口溜,“一條街道一個崗樓,一個公園一個猴”,形容的就是當時營口的現狀,當時的老一線街道由于是解放前形成的老街道,道路狹窄,東西走向,從西大廟到東風街,街道兩旁都是簡陋的兩層三層舊樓和平房,當時商業網點很少,二門丁胡同的新華百貨商店,應該算是當時最大的商場了。
當時,營口的蚊子特別多,因為大道邊就是河溝,里面長滿了蘆葦,夏天水溝滋生很多的蚊子和孑孓,大白天蚊子都往身上撲,我每天從宿舍去單位步行上班,途經很長的一段水溝,手里得拎一條毛巾甩蚊子,轟是不管用的,那蚊子叮在胳膊上轟不走,得用毛巾甩,很粘人。營口的蚊子不但多,而且個頭兒大,怎么覺得有點像三叉戟小轟炸機呢,叮人穩、準、狠,休假回家時我告訴母親,營口的蚊子能破遼西三個,外地人調侃營口蚊子裝火柴盒里兩頭出稍,十個蚊子能炒一盤子,雖然是夸張,但從中營口蚊子的個頭兒可見一斑。
我住的單身宿舍,晚上蚊子不能論只數,得論團兒,那時宿舍也沒電視,晚飯后就鉆蚊帳里看書打發時間,有蚊帳也幸免不了喂蚊子,每天清晨起來首先數一下蚊帳里有多少只喂飽了挺著滾圓小肚腩趴在蚊帳里邊的大蚊子,記得最多的一次是十六只。
夏天晚上外面蚊子小咬成群,沒事不敢出去溜達,小咬追著糊你,你跑的速度比不上它,它速度比你快多了。
當時營口市的環境衛生差,我剛來時經常看見樓前房后有人就地方便的痕跡,到營口市來出差的外地人,對營口市的環境衛生很不滿意,他們走后往營口日報投稿提意見和改進建議,我在營口日報上不止一次看到過類似的文章。我當年分配來營口時,以前在這實習的同學說,蘭子,去時帶雙水靴子,那街道一到雨天滿街淌黑泥湯兒,來之后,我的體會是,有過之無不及。
時隔四十年,時光荏苒,而今的營口市已今非昔比,確切說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城區建設已由當年的三線擴伸到六線,當年破舊的平房和筒子樓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嶄新的樓群一幢又一幢拔地而起,鱗次櫛比,百姓的居住條件得到了全面的改善,馬路寬了,線路多了,市內公交車從原來的個位數增加到了百位數,方便了居民的出行和生活。
遙看營口市最北面,是遼河,這里是大遼河營口入海口,北岸是盤錦地界,遼河南岸是一帶狀公園,由西大廟到造紙廠,公園內有各式健身器材,有像征遼河景致的燕魚群雕,有業余的京劇票友演唱亭廊,營口的京劇有很深的淵源,據說解放前不管是那個京劇團來營口演出,得先拜會一下這里的票友,不然你的演出保證有人挑毛病,喝倒彩,并且很專業。英語角,為英語愛好者提供語言交流場所。到了春夏季晚上,這里胡琴管簫樂悠楊,人聲鼎沸,熱鬧非凡。
東望站前,“財富站前,幸福家園”,營口三面環水,一面是通往外埠的通道,這就是營東,營東隨著改革春風的腳步,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矗立在東郊外環的營口高級中學,每年都向國內各高校名校疏送大量優秀學苗。營口東站高鐵動車的開通運行,加強了營口這個“死胡同”與外面的交流,給營口市注入了生機和活力,一六年營口蘭旗飛機場的建設開航,為營口市的經濟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環顧營口西部城區,老街的開發使西市區面貌煥然一新。老街有著深厚的歷史根基,是東北最早,保持最完整的百年商鋪博物館,老街的保護性開發建設給營口市西部經濟發展帶來了蓬勃的生機,廟街美食廣場,雙興福冰琪淋,入口潤滑,甘甜綿軟,泰順祥茶莊,茶香四溢,沙大媽調味品系列,歷史悠久,品種齊全,口味純正……
老街的夜景更是讓你目不暇接,到了晚上,華燈初上,老街上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各色小吃攤前人流不斷,老街已成為營口市民和外來游客夏日里消暑納涼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遼河斜拉大橋的建成,擰開了營口與遼河北岸的交通樞紐,打開了營口的北大門,方便了兩岸居民的往來,促進了兩岸的經濟互動和發展,為西部城區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回首市區南部建設也正在緊鑼密鼓的運行,南部是營口市區擴建的主要方向,開發建設空間盡在于此。營口經濟自貿區的落成和建設會積極正在推動著營口市西南部經濟的飛速發展。
隨著經濟和城市建沒的迅猛發展,營口市的市容市貌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規范的城區構建,整潔干凈的街道,不見一塊雜物,沒有一汪臟水。市民文明出行,無大聲喧囂,公共場所一片寂靜。充分體現了營口市民高度的精神文明和文化素養,因此營口市已連續幾年被評為全國文明城市。
自八零年二月十三日至今,來營口已四十年,親眼目睹了營口市市容市貌和居民衣食住行的滄桑巨變。四十年,我從一青年學生到建行退休族一成員的過程,也是我目睹我的第二故鄉,營口市改革開放四十年發展變化的過程。
四十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開了濱城的萬朵桃紅,吹綠了遼河岸邊的干條垂柳,也吹亮了二百三十萬遼濱兒女的心扉……
供稿作者:王鳳蘭
原創發布:營口之窗官網
版權聲明:營口之窗所有稿件,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截取使用。
上一篇:市民網談:營口市為什么能評為最具幸福感的城市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