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口之窗“焦點網談”)營口市的文化符號——民興河廣場石刻浮雕
農歷壬寅年中秋的營口民興河畔,金秋送爽,銀杏飄香。山楂紅透,鷗鷺飛翔。
放眼望去,但見河的北岸緊挨著市府路的民興河廣場敞亮寬闊 高端大氣的北方建筑風格令人心曠神怡。在大約5.6萬平方米的廣場上,臺階錯落有致。東側山坡上有古典涼亭一座,西面和南面豎有高大的燈飾立柱19座。最引人注目的是三座石刻浮雕墻 ,第一座面西背東,第二座和第三座表面看去好像連在一起,其實各自獨立,都是面南背北。它們的規格基本一致,墻長約52米,高6米,厚度,2.2米。
第一座浮雕墻的正面刻畫了1840年鴉片戰爭中西方列強打開了東北門戶,選擇營口代替牛莊開港。營口成為通商口岸后,舳艫云集,八方來客,外國領事館紛紛開設,老街繁華,商業興隆,大屋子,瑞昌成,爐銀,大龍郵票,榨油 ,卷煙等商業金融貿易巨量流通。同時促進了科學文化的發展。就是這樣,營口的勞動人民用辛勤的血汗奠基了百年港城。 在這座浮雕的背面 ,又分門別類地表述了海關,領事館,海路陸路交通,商業金融業,制鹽工業,紡織工業,醫療衛生,郵政通信以及文化的歷史變革,從而使我們聯想到帝國主義在營口的肆虐和在日本帝國主義的掠奪壓榨下營口的民族工業由盛到衰的歷史過程。
第二座浮雕墻的正面主要刻畫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清朝末年,營口人民在愛國將領的率領下開展的反帝斗爭。第二部分:是抗日戰爭中的義勇軍以及解放戰爭中營口軍民的戰斗情景。第三部分:刻畫了營口軍民歡慶解放勝利的場面。 在背面,表述了甲午戰爭中的西炮臺之戰,西炮臺,田莊臺之戰,義和團事跡,抗日義勇軍事跡,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營口。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營口成為國共兩黨的爭奪要地。雙方在營口交替建立政權,營口經歷了國民黨三次攻占營口,中國人民解放軍四次解放營口的軍事斗爭。營口的解放也是遼沈戰役的組成部分。是與毛主席對營口的軍事斗爭高瞻遠矚的戰略部署分不開的。(毛主席的電文見上圖)據有關資料記載,在3年的解放營口的戰爭中,犧牲在營口地區的英烈1000余名。他們不朽的名字永遠銘刻在人民心中。 正是:
揮刀躍馬意飛揚,
馳騁山川戰果彰。
三退無非韜養晦,
四攻本是露鋒芒。
摧枯拉朽衰朝敗,
育茂培榮旺政昌。
統帥電文高遠矚,
遼河畔滅蔣軍亡。
第三座浮雕的正面刻畫了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營口的地域特色和以港興市,工農業全面發展欣欣向榮的大好局面。在背面表述了營口的物華天寶人杰地靈。這里有優質的溫泉,稀有的城市濕地,寶貴的濱海岸線,基礎雄厚的工業,以“三水”著稱的農業,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名勝古跡有金牛山遺址,青石嶺高麗城山城,鐵塔山石塔,望兒山 ,仙人島烽火臺,蓋州城,熊岳城,石棚,西大廟,楞嚴寺,財神廟,娘娘廟,歸茗寺,上帝廟,老爺閣,火神廟,大金寺,重山寺,石佛寺等。
這是第四座浮雕墻。矗立在民興河廣場的西邊。面積約有3.2萬平方米。面東背西,是一座書卷式浮雕。它長60米,高6.5米,厚,2.5米。上面沒有人物,在下端海浪花的襯托下,遼河特大橋,高鐵,高架橋,藍旗機場,民航飛機以及營口處于遼寧沿海產業帶五點一線的位置,還有海港,油輪,塔吊,在一個類似于時針的周圍躍躍欲試,刻畫了現代化城市氣勢磅礴的景象。在浮雕墻的背面,刻有6篇文章。其題目依次是《活力營口揚帆遠航》、《地緣優勢得天獨厚》、《科學規劃再奏華章》、《百年老港再鋳輝煌》、《社會事業繁榮發展》和《營口賦》。我體會這六篇文章是對營口市政治經濟文化各項事業的全面總結。
民興河廣場的的石刻浮雕是營口歷史的一部立體教科書,是百年老港興旺發達,生生不息的畫卷,是營口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艱苦奮斗創建美好家園的座標,也是營口市重要的文化符號。 正是:
大展宏圖擴四維,
先賢奮斗塑英姿。
贏王華夏紅旗舞,
敗寇東倭黑首垂。
遼海翻波歌烈士,
廣疇播種憶牲犧。
石雕立地回音壁,
一舉擎天紀念碑。
注:廣場面積是以地磚尺寸乘以地磚的數量測定的。浮雕墻的長寬厚的測量方法如上。
詩是平水韻。
編后:這是營口市民王學東先生用多日時間,現場考察、現場測量、親自拍攝、反復推敲寫給大家的的一份國慶禮物,很有收藏意義。營口之窗編輯部向王先生致以敬意,同時歡迎更多的營口市民寫營口、向營口之窗來稿!
供稿作者:王學東,營口之窗特約撰稿人
原創發布:營口之窗官網
更多信息,請關注營口之窗公眾號:營網天下
版權聲明:營口之窗所有內容,轉載須注明來源,禁止截取改編使用。
上一篇:綜述!創建“國際濕地城市”: 營口應迎頭趕上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