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4歲的楊玉滿原來是巴嶺村一名搞苗圃綠化工程的一位帶頭人,頭腦靈活的他依靠自己積累的豐富經驗,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搏擊穩打,誠實守信的他幾年間就成為遠近聞名的致富能手。2010年后季,村上換屆,回村挑起了重擔,走上村支書的崗位。
上任以來,當時“村集體沒錢啊。”守著“窮家”過日子,楊玉滿能虧的只有自己。他最大的希望,就是讓村集體富起來,村民腰包鼓起來;進村入戶,開展調查研究,動員群眾發展“短、平、快”勞務產業。經過他多次苦口婆心地宣傳、引導,近幾年帶動周邊地區在外務工人員超過百余人,僅巴嶺村輸轉出的60人,當年就拿回了70多萬元,人均收入近萬元。
他采取“發動黨員戶、培養示范戶、帶動群眾戶”三步走的方式,帶動本村農戶發展果蔬種植、畜牧養殖,在帶領群眾共同致富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巴嶺村共有六個小組,其中一、二、三組形成200畝的葡萄和西香瓜農副產業,四組為300畝的葡萄標準化產業園,五、六組為1500畝的蘋果產業園區;他帶領群眾發展農村公益事業,總投資25萬元完成了修路5000延長米,橋梁3座,涵洞5處,為村民更換50KV變壓器4臺等一系列工程;實行封山育林,每年不低于100畝的綠植等保護生態措施;今年預計投入160萬元解決柏油路面的維修、險橋修善、自來水管網、改廁治污、綠化亮化等涉及民生的問題,以實現巴嶺村的科學發展、和諧發展、持續發展。
巴嶺村村民代表張連俊說:“楊玉滿很真誠、樸素,既大膽又耐心,這樣一個好村官,老百姓比較容易接受,遇到矛盾不容易激化。”
目前,為解決巴嶺村實行了舊村改造項目順利進行,事關群眾利益,事關社會和諧;為確保該工程的順利開展,楊玉滿帶隊全力以赴開展工作,走遍全村各家各戶,與村民一對一地談心交心,與涉及130戶村民、認真了解農戶的想法,悉心聽取村民意見……凡事親力親為,站在群眾的角度想問題,通過實實在在的每件事爭取群眾的支持,最終使“環城工業園區”的項目和諧動遷工作得以順利完成。
他說:“自己還要為村民擔保,爭取款項,以‘先和后分’的聯動機制,搞好農民溫室大棚基地建設;充分利用本村土地資源優勢搞好規模經營,增加農副產量;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在楊玉滿書記的帶領下,巴嶺村的產業化經濟迅速崛起,百姓的生活日益富足。
看著他疲憊的神情、仔細回味他那焦急而又充滿關切的話語,筆者深感他是心里裝著老百姓的好“村官”。
“一心為民”煉成好村官。他之所以能夠在巴嶺這樣的村“當頭”,能夠找到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舞臺,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在“干”字上下足了工夫,先進和優秀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干出來的。
群眾的收入增加了,他又把村上的83名黨員組織起來,結成了幫貧對子;每年年底進行“優秀黨員”、“五好家庭”、“好婆婆、好兒媳”評選,這些措施帶動了整體村民素質的提升,并且活躍了群眾的文化生活。
楊玉滿,這個樸實的基層村官,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改變著巴嶺村的面貌,他那一種敢為天下先的豪情,“放得起,放得下,別人在看,他卻在干”的氣魄,正是每一個基層干部所必備的素養!為百姓謀福利,替鄉里謀發展,他始終踐行著一個共產黨員“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踏實而穩重,務實而謙遜,一步一個腳印的摸索著,探索著,在新農村建設的新時期豎起了一面旗幟!
于學忠
上一篇:寒木春華功惟志 德藝雙馨廣惟勤
下一篇:馳騁天地迎旭日 傲嘯乾坤奮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