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家住在水中央,兩岸蘆花似圍墻,撐開船兒撒下網,一網魚銀一網糧。”電影《天仙配》中七仙女中大姐對凡間漁家生活的贊述也許若干年后很難尋覓。4年,600張圖片,30張精品——自由攝影師龍言用鏡頭記錄營口河北小漁村變遷的同時,呼吁保留原生態(tài)的漁村,用于發(fā)展濱城營口的旅游產業(yè)。
自由攝影人龍言用相機記錄小漁村的變遷;
由于舅父早年住在營口河北的小漁村,所以30多年來龍言每年都往返營口的河南與河北之間,他對小漁村的變化歷歷在目。近年來,隨著小漁村漁民及其后代逐漸搬遷至遼河南岸的營口城區(qū),漁村的老房舍更加破舊,一部分老舊房舍逐漸被拆遷。
龍言深入小魚村的田間地頭采訪;
營口是中國
東北近代史上第一個對外
開埠的口岸,早在清雍正四年(1726年),營口遼河航運即呈現出“舳艫云集,日以千計”的繁華景象,營口成為當時國內著名糧食運轉碼頭。遼河南岸的遼河老街客商云集,店鋪林立,遼河北岸則成為漁民的居住地,因此營口的河海文化淵遠流長。游客欲了解營口,不僅可以到現在的老街尋訪昔日繁榮的印記,河北岸的小漁村民俗與民居也是營口歷史的一部分,尤其是漁民古樸的原生態(tài)村落,泥坯房、蘆葦墻,與遼河南岸的高樓大廈楊相呼應、相得益彰。
龍言拍攝的已經部分拆遷的漁村民居;
龍言拍攝的拆遷前的漁家院落;
今年63歲的自由攝影人龍言早年曾從事精密儀器的研究與開發(fā)工作,偶然機會與照相機結下了不解之緣。近年來他記錄了營口濕地的變化,曾呼吁保護濕地,保護濕地棲息的鳥類。現今,他用照相機記錄的專輯《即將消逝的小漁村》引起了作家、記者及攝影愛好者的關注。
(楊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