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口之窗“營口專訪”)營口關素華:好的人生是一種修行
對生命有一種悲憫情懷
現在營口鲅魚圈區開辦益民門診部的關素華出身于中醫世家。她爺爺是熊岳鎮的老中醫。她父親十七歲參軍,在部隊作為戰地醫生,參加過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曾冒著紛飛的槍林彈雨搶救前線下來的傷員。轉業后父親到九壟地公社衛生院工作。她母親是助產士,幾十年工作競競業業,其醫術遠近聞名。中學時關素華就讀于熊岳高中,成績優秀。在填報志愿時,關素華想到自己的長輩,想到母親的人生幾十年,有無數新生命在她的幫助下平安降臨這個世界,她覺得這項工作很偉大,很有價值。她愿意象她母親那樣,用自己的雙手拯救無數生命。于是,省中醫學院婦產科那高大的教學樓里,又多了一位來自遼南古城的美麗女孩。
畢業后,關素華到蓋州中醫院工作,由于平時刻苦鉆研,業務提高很快,幾年后她就擔任婦產科主任,那年中醫院為提高效益開始搞承包,關素華挑頭承包了婦產科,自負盈虧,給下面十多名員工開資,回憶承包婦產科五、六年的那段歲月,關大夫感慨地說,那時我們收治的女性患者很多來自蓋州萬福、榜式堡和高屯等偏遠農村和山區,那些年我和同事做了大量婦科手術,那些年她作為婦產科主任,手機一天24小時不關機,就是半夜來電話,也要立即到醫院搶救,那種搶救,常常是難產,孩子不行的,大人不行的,情勢緊急,既勞累又有風險,精神也有壓力。但是,每當看到難產的產婦抱著自己心愛的寶寶,母子都平安的情景,她又感覺自己的工作是崇高的,很有成就感。
那個年代,改革開放初期,農民大多還不富裕,有的農村婦女宮外孕大出血,或者是難產,經過關素華和同事做手術搶救過來了,患者家屬為了表達感謝之情,送一種叫做“小神仙”的特產,山區多養殖柞蠶,所謂“小神仙”,就是家里所養的柞蠶蛾剪掉雙翅,樣子很恐怖,關素華不敢吃,就轉送別人了,后來才知道那東西是很稀罕的東西,很有營養,在當地民間是名貴的滋補品。
醫生和護士是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她們都有一雙美麗的眼睛。關素華當年在鲅魚圈區白云醫院擔任手術室主任,圖為一次做完手術后,她(后排右一)與手術室姐妹拍下了這張珍貴的合影,后排左一為李亞娟,前左一為彭銘,前右一為李妍妍。
后來蓋州中醫院解體了,經人介紹,關素華來到鲅魚圈計生服務站,由此她遇到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人,他就是當時的計生服務站站長——王樹歡。
此時的關素華,她人生中的第一段婚姻,因為性格不合,與前夫分手了,作為計生服務站的婦產科主任,在與站長王樹歡在工作接觸中,她逐漸發現這個男人真誠熱情,有才華,精于鉆研醫術。更為可貴的是,他從小家境貧寒,尤其吃苦耐勞,自幼發奮讀書改變自己的命運,立志學醫后,又以“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為座右銘,有“德不近佛者不可為醫”的信念,為人質樸善良,無論貧富貴賤,不管政商精英,抑或平民乃至流浪街頭的“三無”人員,都一視同仁,為他們進行診療。這些都被關素華看在眼里,而關素華自己也正是這樣的人,于是二人一見鐘情,喜結良緣。
這期間關素華又去省城醫大進修,王樹歡站長承包白云醫院后,關素華為支持丈夫的工作,又來到白云醫院擔任婦產科主任,挑頭成立手術室,她本來是學中醫的,卻一直搞婦產科手術。
現在隨著時代的發展,醫學也發展很快,關素華多次去省城進修,不斷更新醫療知識技能,離開白云醫院后,關素華自己創辦了益民門診部,至今已四年了,門診部的患者既有當地的,她在計生站和白云醫院看過病的患者,甚至還有多年前在蓋州時看過病的老患者,他們信任關素華,認為她這個大夫為人真誠善良,沒有錢也給檢查,該怎么治都給你說得明明白白,如果需要上省城,她為他們聯系省城醫大的老師,去找專家治療。有時趕上關大夫去京城探望兒子,不在本地,患者的病情也不是急癥,患者寧肯等著,也要等關素華回來,再來診所找她診治。
家和萬事興
中華傳統文化的家庭倫理,講究父慈子孝,夫妻和睦。
關素華的第一段婚姻,因為性格不合,與前夫分手。與王樹歡結婚后,因為有第一次婚姻的經歷,她對這次婚姻很珍惜,王樹歡原來家在內蒙,他在十三歲父親因病去世,他媽拉扯王樹歡等七個兄弟長大,渡過那些艱辛難忘的歲月,關素華作為兒媳,對這位婆母很是孝敬。
婆母這人因為幾十年當家,為人剛強,現今雖已八十多歲,且腿腳不便,但老人家依然熱愛生活,對生活中各種新奇保持濃厚的興趣,尤其喜歡游山玩水。在老人來來鲅魚圈的二年多時間里,王樹歡因為擔任海東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工作十分繁忙,節假日也顧不上陪母親,于是關素華就主動承擔起了陪著婆母到處游玩的“任務”。
每到周末,關素華就推著輪椅,開著車出去游玩,二年時間里,關素華和家人們陪著老太太基本游遍了鲅魚圈本地和周邊的景點。
老太太在鲅魚圈呆了二年,對這里的生活挺滿意,后來因為孫子在家鄉結婚,她有些事要張羅,只好回家鄉去了。最近又來信了,說還要來鲅魚圈呢。
在防疫的特殊時期,丈夫王樹歡每天都要到高鐵鲅魚圈站卡點兒工作。作為妻子,深知丈夫率領海東社區衛生人員擔任這份工作的重要意義,于是她主動承擔了每天開車接送丈夫去高鐵站的任務。
每逢周末,關素華和家人都陪著陪八十多歲的婆母在鲅魚圈本地或周邊的景點游玩。圖為關素華陪著婆母在青龍山公園的一張照片
王樹歡在內蒙家鄉有七個兄弟,他排行老五,如今這些兄弟的兒女也都長大成了家,這些家庭中有誰患病,來到鲅魚圈,關素華都熱情招待,在她家吃住,在治療上關素華和王樹歡都積極張羅,盡量爭取好的治療效果,他們都很滿意和感謝,大伯子和小叔子的兒女結婚,關素華都送去真誠的祝福,樹歡對妻子的賢惠很感動,做丈夫的感覺到娶了個賢惠妻子,真是三生有幸。
關素華(右)在婆母的生日宴會上。左一為她的愛人王樹歡。
家和萬事興。王樹歡在家鄉有一個大家族,孫男弟女有五、六十口人,每年過年,家族聚餐得擺十多個大桌子,同時殺兩頭豬,幾只羊,烀一大鍋的手把肉,老太太坐在圓桌的上首,看到孫男弟女濟濟一堂,充滿和諧溫馨的氛圍,老人很感欣慰。
王樹歡家鄉在內蒙,他的兄弟們來到鲅魚圈探親后,發現這個遼南小城經濟活躍,氣候溫潤,物產又豐富,他們在關素華和王樹歡的支持下,陸續搬到這兒來定居,關素華的姐姐也搬來鲅魚圈生活,而且這個大家族七、八個家庭,都在同一小區買了房,平時旅游和聚餐,幾十口人常聚在一起,大家相處和諧,其樂融融,這在當今社會并不多見。
當今社會,人常說親戚難處,常因為經濟利益產生一些矛盾和隔閡。但是關素華認為,人活著,當然經濟是基礎,重視物質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人生是一場修行,做人不要太精明,不能唯利是圖,人生不光有物質,更要有精神,人生最大的快樂是精神的快樂和富有,情義無價,為人處事要寬容,真誠,關素華身體力行,得到了家族親人的一致贊譽和好評。
前年,兒子張天時喜結良緣,媳婦焦琨是北大博士生,關素華和丈夫王樹歡非常高興。今年初,遭遇新冠疫情,為了讓工作繁忙的兒媳和兒子全力工作,關素華親自去京城把未滿周歲的孫子接到鲅魚圈,一照顧就是幾個月。
2019年5月,關素華與兒子、兒媳,還有其它親戚游覽北京世園會,圖為作為奶奶的關素華抱著才出生三個月的孫子留下的影像
在路上
在關素華的思想觀念中,既有傳統美德,又有現代觀念,作為現代女性,在職場她是科室帶頭人,業務上有精深的造詣,在家族中她兼有妻子、兒媳、婆婆、奶奶等多重身份,但同時,她又強調女生的獨立意識,有自己豐富的精神生活,少女時代,跟父親學過武術,大學時代,她喜愛寫詩,這些年工作不太忙碌,她又對旅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對于旅游的意義,人們提及最多的就是增長見識開闊眼界,指的是當你能通過旅游領略世界上不同的景色文化和生活方式。每段路都是一種領悟。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人長久在一種看慣了的環境中,長期沉浸在緊張刻板的工作節奏中,朝九晚五,常會感到某種刻板和單調,所以要學會放松自己,換個環境,到自然中去,到一種全新的生活中去,你會感覺耳目一新,心情特別清爽。
其實,人生也是一次長程的旅游。在物質匱乏年月里,玩是反義詞,是好逸惡勞的代名詞。如今,應該給玩正名了,學會玩、玩得好也是一種正常的人生追求。當今社會,物質能帶來歡愉的邊際效應在遞減,而注重精神品位正在成為一種潮流。
旅游是一種非常個人化的行為,每個人的性格、個人經歷、愛好不同,所向往的地方各有不同。關素華喜歡到未曾去過的高山大川,對那些具有悠久歷史積淀的文化古跡有興趣,喜歡到國外看看別樣的風土人情,對自然和未知的世界保持一種好奇,那是一種淬煉心智、凈化心靈的好途徑。這時她的心靈感到特別地充實。
在河南輝縣,關素華走進雄奇險的郭亮洞,南太行這條壁掛公路,被稱為“世界最險要十條路之一“,在沒有使用大型機械條件下,郭亮村人完全用人工一釬一錘打造出來的天塹通途,真是太神奇了!置身于粗獷幽深的人工洞穴中,關素華感嘆人類在這種異常艱苦的條件下,以無以倫比的堅韌,創造出的奇跡。
在河南輝縣郭亮村,關素華親眼見證了舉世聞名的“壁掛公路”,這種完全用人工一釬一錘在懸崖絕壁上打造出來的天塹通途,令人不禁感嘆人類在這種異常艱苦的條件下,以無以倫比的堅韌,創造出的奇跡。
紹興的十月,秋高氣爽、關素華懷著喜悅的心情,來到中華書圣王羲之書寫《蘭亭集序》的會稽山之蘭亭,她走過綠油油的茂密竹林,來到美麗的鵝池。踩在層層青苔,溪流十分清澈純凈,欣賞石碑上清朝康熙皇帝留下的“蘭亭”手跡,手撫相傳書圣王羲之用過的石桌,名傳千古的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就誕生在這里,她真切地感受到魏晉名士在山水之間的率性隨意生活,讓人不勝向往。
在紹興會稽山之蘭亭,據說書圣王羲之就是在這張石桌上寫就名傳千古的《蘭亭集序》,關素華仰慕大師的藝術風采,欣然揮毫命筆
去年六月,關素華與兒子和兒媳去日本,在大坂城公園,她們一行人參觀明治天皇的舊址,在延羽湯體驗當地人最愛的日式溫泉,來到創作《源式物語》的日本女作家紫式部的生活和愛情故事發生地,又去京都逛當地人的菜市場,在邸園的花見小路邂逅了京都藝妓,在宇野參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鳳凰寺, 東瀛島國獨特的風土民情給她們留下深深的印象。
關素華在日本大坂的一張留影
2017年7月的北歐之行。關素華來到瑞典,斯德哥爾摩有"北方威尼斯"美譽,這是個由眾多島嶼構成的美麗城市,,在瑞典的納恩湖,她喜愛那一湖深藍色的澄澈,水天一色的美景。在挪威的首都奧斯陸,她在教堂欣賞那些精美的宗教壁畫,在雕塑公園,她對那些精美絕倫的人體藝術留連忘返。
在瑞典斯得哥爾摩的博物館,關素華與世界著名的化學家諾貝爾“握了手”
關素華(右一)在北歐與新結識的外國朋友合影
這些年,關素華幾乎走遍國內東南西北各個地方的景點,境外她也去過很多國家。受母親的影響,兒子如今也注重在旅游中體會歷史和人文精神。
游覽就是人生。其實真的不必太在意目的地在哪里,更多的是享受那一種在路上的感覺,當你迷戀于沿途的風光和文化的底蘊時,你能在自然里能找到生命的永恒和力量,傾聽冬日里冰下溪水的淙淙流淌聲,欣賞蝴蝶泉邊那萬千精靈扇動的美麗翅膀,體會“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覺,無論是晴天麗日還是細雨綿綿,你享受的是足下的每一段旅程,并且可以與人分享,看著這美好的世界,熱情地擁抱這多姿多彩的生活,你會更加感到生命的可貴。
供稿作者:趙志科
原創發布:營口之窗官網
版權聲明:營口之窗所有內容,轉載須注明來源,禁止截取改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