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口之窗“營口專訪”)報告文學:踐行者
——訪傳統文化傳播者宮成富
作者:馬小平
老話兒說:奇人異像。這話對于宮成富來說倒有些應驗。這個五十大幾歲的男人,他的奇特經歷以及他略比別人特別引人注意的長相,讓我領會到老話兒的道理。老話兒之所以叫老話兒,一定是有道理的。這就叫傳統。
宮成富就是傳統文化的傳播者。
其實,宮成富就是一個農民,他出生在蓋縣安平。他青少年成長的那些年月里,雖然家鄉很窮,但鄉民們仍然堅守著許多優秀的傳統習俗,比如善,中國人骨子便是愿以此心善待一切。這種深厚的傳統文化概念從很早就植入進宮成富的心里,成為了他的行為準則,成為了他思想基礎。以至于后來,他干脆給自己起了一個別名:善法。
宮成富愛尋思事兒,這也是他與眾不同的地方。
早在青年時期,他就喜歡上了中醫,心里就開始尋思著中醫是怎么一回事兒。村里村外的幾個老中醫已經被他問煩了,因為他的問題已經超出了鄉村中醫的能力范圍。這也促使他很早的就離開村子開始了四處學醫問道的過程。
中國的中醫理論和實踐是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老話有“十道九醫”之說,道家思想是指導中醫幾千年來發展的唯一思想。不能深刻理解道家思想也就不能深入學習和實踐中醫。宮成富顯然是認識到這個問題,我在和他長談時是能夠深刻感受到的。我了解到,有一段時間,他曾經到道觀里學習修行,那時他還正值中年,人生處在惑又不惑的階段。但也正是那段歲月穩定成熟了他成為傳統文化傳播者的愿望。那個階段里,他苦修苦學苦苦思考。關于人生,關于生活,關于道家思想,關于中醫,關于中國傳統文化……。在他談論這些過往的經歷后,我忍不住開玩笑說:“我真想知道,你這顆碩大的頭腦里究竟裝了多少東西呢。”他笑了。
我們每一個人來到這世界,一定是要承擔一些責任的。也只有那些知道自己責任的人才能夠盡心盡力的努力。但宮成富在實踐中卻經常被人認為是傻,比如,有的病人已經被某大醫院那些大醫生們斷定了絕癥,他偏要接手用中醫手法救治。什么癌癥,腦血栓后遺癥,股骨頭壞死……,這些年來,經他用中醫手法救過來的病人數字竟然達到十位。我問他是不掙了許多錢,他認真的說,我倒是搭進去不少錢呢。他調病,除了傳統的望聞問切之外,更多的是與病人近距離長時間接觸。關于這一點,我的理解是,他的辦法其實也就是中醫常說的那樣“三分治病,七分治心”。而這也正是中醫的思想精髓。
宮成富是一個豪氣俠義的男人,當和他近距離接觸時,你很快就能感受到他身上所散發出來的豪俠之氣,這種道家飄灑的氣質也正是他受人尊敬的一個原因所在。前面他說為給別人調病搭錢,這正是他的豪俠表現。他還是一個很風趣的人,愛好也挺廣泛。我認識他應該是在十五年前,那時我執導拍一部戲,招募群眾演員時,他的表現給我留下了印象。多年過去,他的年齡已經不在青澀,但他當年想演戲的心思還在,或許在他心里已然扎根了吧。我倒希望什么時候能夠和他合作,滿足他的這個愿望。
在聽說他在熊岳又開了一個診所,我特意去看了一下。小小的診所竟有許多從外地前來的人。有朋友,有病人,而所有的人都有一個共同愿望,那就是診所雖然不大,但能夠治好病人就好,能夠成為一個傳統文化傳播地就好。由此,我想起了一句古話:“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中國的中醫要發揚光大,中國的傳統文化要發揚光大,這是每一個中國人的責任和使命。更需要許多人認真的踐行。在這條路上,宮成富在努力的行走。我愿他走的踏踏實實。走得更遠。
供稿作者:馬小平(營口)
原創發布:營口之窗官網
更多信息,請關注營口之窗公眾號:營網天下
版權聲明:營口之窗所有內容,轉載須注明來源,禁止截取改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