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口之窗“生活隨筆”)難忘的往事
高飛
1983年寒假,爸爸在省委黨校學習,我和妹妹去看他,他帶我們去了北陵公園玩,還照了像(那時的我很“老成持重”);在太原街一個擁擠的商店里,爸爸給我倆一人買了一個小發卡,如果是現在,肯定還會帶我們囁一頓,可當時條件有限。后來聽媽媽說爸爸在給她的信中表揚了我和妹妹:兩個閨女都很懂事,什么都不要。
1984年媽媽到北京出差,帶我去了八達嶺長城、十三陵、頤和園、天壇等地兒,對那么有名的北京烤鴨,我們連想都沒想過。 1986年夏天,以畢業實習為名,和同學們暢游了華東五市。在南京,不知鴨血粉絲湯;在上海,不知小籠包;在杭州,不知西湖醋魚;更沒有聽說過蘇州奧灶面、麻辣小龍蝦(游上海世博園那年,在無錫吃過太湖里的小龍蝦,我猜想它是無錫的特色菜)。同學們都是奔著中山陵、明孝陵、雨花臺、外灘、西湖、蘇州園林、蠡園等名勝古跡去的,跟吃的根本刮不上邊兒,一碗雞蛋肉絲面,那個香啊,至今難忘。
1988年初,去廣州、深圳、珠海等地旅行結婚,根本沒見過廣東的煲仔飯啥模樣,而今我家小區門外的宏祥煲仔飯和魚鍋,老爸和老媽都吃膩了。在廈門,我們五姐姐都很享受自己掏錢點餐的豪爽,在鼓浪嶼我們還狠狠地吃了兩頓海鮮大餐,但不記得是否點過蛤蜊煎。兒子大學即將畢業那年,我們去海南,吃過竹筒飯,但也沒想到它是中國必吃的60樣東西之一,2001年在曲阜,同事在點山東大煎餅時還點了個琵琶蝦,沒想到上來的是一截一截的蝦爬子,讓我們不約而同地大笑起來。后來想想,這廂的外型真有點像樂器琵琶,還是孔子故里的人比咱高雅、有文化啊!在西安的時候很多人都慕名去吃肉夾饃,但吃過的人都說不好吃,我們三個致力于減肥的姐妹也就沒有刻意去品嘗。在成都的寬窄巷子、錦里吃了各式各樣的串串,確實很好吃,但當時不知道它被列為精典好吃的,而到現在才知道成都還有個名吃叫冒菜。在和朋友自駕去呼倫貝爾和科爾泌草原時,吃過一種需加小粒糖的奶制品,我想可能是蒙古奶豆腐吧。去年秋天和兒子去新疆,在和接我們去賓館的司機聊天時,他首先建議我們去吃大盤雞,我和兒子放下行李就直奔而去,撐得我倆在街上轉了好長時間來消食。在布爾津(去喀納斯必經城市),我倆和上海來的一對母女吃了正宗的新疆羊肉串和烤魚。去年冬天,在長春的大街上,我和兒子一人拿著一支邊走邊吃,我仿佛回到了和兒子一樣年輕的時光,那是我吃過的最好吃的糖葫蘆。在一個小連鎖店,我們還吃了名揚全國的慶豐包子,真是物美價廉,比正宗的天津包子好吃(兒子在天津上大學時,我們特意去品嘗過)。想不到的是,今年去美國旅游,竟吃到了過橋米線,真比在國內吃過的好吃。更想不到的是,我經常買來孝敬老爸老媽的(無糖)沙琪瑪,竟是咱東北的一道好菜。雖然我們很難吃到真正名符其實的天價陽澄湖大閘蟹,但我們家邊的海蟹、河蟹也都很好吃,特別是每到中秋、十一前后,都要和家人一起分享。
說了這么多,我最想說的是我自己包的“胖媽餃子”~~兒子小時候為此命名的,因為個大餡大,因為像我一樣胖~~兒子對我的昵稱就是“胖兒”!因為兒子愛吃,他在營口上機關幼兒園時,在那個租來的小廚房里,我一個星期包兩次他百吃不厭的餃子。那時兒子愛吃的還有我熬的以紅豆、綠豆、黑豆為主的“八寶粥”,它含鋅多,促進孩子成長。就是在那個時候,兒子開始長胖了,并養成了很好的學習習慣,上學后在學習上從未讓我操心。還得說說“我家的大餐”(又是兒子命名的)~~打鹵面。之所以兒子愛吃,關鍵在那個肉丁、西紅柿丁、辣椒丁和炒好的雞蛋丁放在一起做成的鹵上。雞蛋炒西紅柿,簡稱“蛋柿”,也曾是兒子“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兒子的形容語)的最愛。我在微信里從不曬別人做的好吃的,哪怕是再好吃,再好看。而自己能為家人做一頓好吃的,我覺得是一種榮耀。爸爸曾對媽媽說:大閨女把好吃的都留著等咱倆來吃;還說:兩個閨女做飯都比你做的好吃。這是爸媽對我的最大肯定和夸獎。爸媽年輕時沒吃過什么好東西,現在自己又不太會做,看到他們吃得高興,我心里也很舒服。想帶他們去旅游,媽媽的腿腳已不行,也沒有興致,所以就盡力陪他們在家吃好玩好吧!
再回到這60樣好吃的東西上,我想好多人都有好多沒吃過,不過也沒有什么遺憾的,收藏著,“按圖索驥”地去吃,即使不可能吃個遍!其實吃什么真的沒那么重要,讓人難忘的是那美好的回憶,是和朋友和家人在一起的美好時光。人生是否完整和吃的沒有任何關系。“在中國,沒吃過這60樣東西,人生都不能算完整”未免有些調侃的意味。在我看來,一個人只有能感受到愛和溫暖,才會覺得自己的人生無缺憾;一個人如果能自信自己有能力給予別人愛和溫暖,才會體驗到人生的充實和完整!
供稿作者:高飛,中國作家創作協會會員、《遼寧詩界》編委,高級教師。
原創發布:營口之窗官網
更多信息,請關注營口之窗公眾號:營網天下
版權聲明:營口之窗所有內容,轉載須注明來源,禁止截取改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