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口之窗網(我要分享“營口故事”)知青下鄉,歷史使命
——我所理解的當年知青
作者:宋傳富
大公雞,
喔喔叫,
哥哥下鄉喜訊到。
哥哥牽著妹妹手,
妹妹抱著哥哥腰。
兩張小嘴一句話,
向著哥哥把決心表,
我們長大學習你,
毛主席教導記心牢。
此兒歌是我在小學時,教科書里的一段話,當時教我的老師是下鄉知青張老師,返城后考入東北師范學院,畢業后在高中教學。
當時我們學校大部分老師是知青,回城恢復高考后,其中白文軍老師考入北大,因是兩個孩子的爸爸被北京師范大學入取。在考試休息期間,給參考的學生講解考卷;還有牟老師考入清華,后出國留學;周老師天津大學,畢業后留校。數不勝數,前幾年給我們村買電視,近幾年給我們家鄉修橋補路,他們把我們的家鄉視為第二故鄉。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到農村接受貧下中農教育再教育,提倡 “ 扎根農村,自立更生,艱苦奮斗,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這是毛主席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做出的英明決策。那時國家剛解放不久,又經歷了朝鮮戰爭,世界反華勢力與日俱增,國內也有很多不安定的噪聲,內憂外患,百廢待興,由于國內工業發展緩慢,城市青年無法安置。這實質是國家為了緩解對青年安置工作的矛盾不得已而為之。
在那激情燃燒的歲月, 知青這個特殊的群體,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上山下鄉,當時受到農村的歡迎和尊重,可以說是農村培育了知青堅強意志和吃苦耐勞的優良品質。是廣闊天地創造了知青這一特殊群體的光榮歷史。
那個年代,農村依然貧窮落后,農民溫飽難以維持,每年青黃不接時常有一些人口多的家庭斷糧,知青下鄉到有的農村,如同雪上加霜,給農民增添了沉重的負擔。盡管如此,廣大農村還是以積極的態度克服重重困難接納了知青。那時,在毛澤東思想指引下,全國人民熱情高漲,積極投入到社會主義建設中,舉國上下,思想統一 ,農民的政治覺悟和勞動熱情逐步提高,知青在農村的地位得到了增強同時也受到了社會關注,使知青的生活有了基本的保障 。
改革開放后,知青紛紛回到養育他們的第二故鄉,為家鄉無償奉獻,回報那里視為衣食父母的父老鄉親。
閱讀2020年發表一篇《童年的回憶》的文章,一位知青老師寫下一段滿懷真情的下鄉經歷的留言:
楊運是我第二故鄉,我下鄉在楊運村,在楊運小學教學,直到恢復高考,讀大學才離開。
楊運村印下了我的足跡,留下了我的身影,現在莘莘弟子已成了楊運那片山的脊梁,楊運留下了我人生難忘的回憶。
閱讀此文,我流淚了。我在熊岳高中教學時,見到楊運的學生頗為親近、偏愛,特別關照。
記得下鄉第一年冬天,我們青年點所有知青,上山砍大材,剛開始不知道怎么下手,手磨上了水泡,我們新來的幾個知青都哭了,后來經過鍛煉,我可以扛起260斤的大材。
楊運村,我第二故鄉,是我精神的家園,情感的依托。你鍛煉了我的人生,磨練了我的意志,乘載了我年輕的夢想。我的人生從這里啟航,是楊運這片熱土成就了我的人生,實現了我的理想,使我知道了人生的價值,教書育人,服務社會。
前年冬天,老友的孫子結婚,應邀回到楊運村,故友重逢,甚為感慨,千言萬語,融入在情感的酒里,暢所欲言,長談到深夜。今非昔比,楊運村的今天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供稿作者:宋傳富,遼寧省蓋州市楊運鎮楊運村人
本期主審:李同雁(知青、特約主持人)
原創發布:營口之窗官網
更多信息,請關注營口之窗公眾號:營網天下
版權聲明:營口之窗所有內容,轉載須注明來源,禁止截取改編使用。
上一篇:讀趙洪柱先生的回憶知青生活散文有感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