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蜜桃av一区精品变态类天堂_91福利专区_半支烟国语版在线观看_啊啊啊啊亚洲_2021国产精品_亚洲黄色的

首頁 > 我要分享 > 營口故事 > 正文

我回來了——營口之窗知青征文

原學玉

2023-09-09 07:58:37   來源:營口之窗   閱讀:

營口之窗網(我要分享“營口故事”)《我回來了》

一一零星的幾個雨點落到了我的頭上

作者:原學玉

“媽,我回來了!”

隨即,我把行李卷和書包還有學校贈送的印有“廣闊天地,大有作為”字樣的塑料小紅兜放到土炕上。這情景是1968年9月26日下午,我是乘鹽場的小火車回來的。

“呵,我老兒子回來了”,

正在鍋臺旁做飯的老娘用圍裙抹了抹額頭的汗水,抬起頭來,上下打量我:“回來就好,咱家添了個勞力!”老娘抿嘴笑著說。

老娘的生活字典中沒有憂愁二字,這個生下來在苦水中浸泡、勞苦大半輩子的家庭婦女很容易滿足:

“回來,咱有把力氣,干活吃飯唄!”老娘給我打氣。

在一旁的老爹沒吭聲,只是悶頭抽煙。我心里透明白,這決不是爹爹的初衷。

“媽給你煮的咸鴨蛋,還有小咸梭魚,就高粱米水飯吃!”

吃這菜飯,沒有飽的時候,肚子吃脹了還想吃。媽是最疼我的,兄弟姊妹四個,我是最小的,三十六歲時,老娘生的我,我是在爹媽的偏愛和哥哥姐姐牽領下長大的,什么都讓著我。

“有個螞蚱,也得給她老兒子留個大腿兒!”姐姐曾這樣說過。

撂下碗筷后,爹爹倚在炕頭的被卷上繼續抽煙。

“你得到大隊報個到哇,越快越好,你回來是接受再教育的。”

爹爹扣了扣煙斗,抬頭說了一句最要緊的話,在師塾館讀了六年書、識文斷字的老爹很識時務的,明白其中的道理。

日影落在了大隊部的檐頭上,這是三間土平房,中間那屋前后開門。后門外是村辦小學的籃球場,一群孩子嬉鬧不休,拿著小木凳擠在影幕前,忙著占“窩”,公社放映隊晚上要在這兒演電影。

我逢熟人點點了頭,便徑直走進了大隊部。

“鄭書記,我回來了。”

“嗯”

“我們高中的學生全都下鄉了,我是還鄉的”

“嗯”

……

一“說”一“嗯”,我終于被“嗯”出了大隊部。

不怪人家“嗯”,其實也真的沒啥好說的。

這位鄭書記大名叫鄭長興,三十歲剛出頭,精明強干,說來,也是老鄉。

我家住的村名叫灘凹,離海邊不遠,村落四周全是咸水,如果不是一條沙土路的國道從村旁通過,那簡直就是一個孤島。國道以東是由縱橫交錯的土壩圍成的一個個口字形的水圈,它是鹽場二級提水圈,養水面方圓幾十公里,一眼望不到邊,村里的人管它叫東大圈。這片水的魚完全是靠天養,以海鯰魚居多。村民沒有地可種,村周邊曬鹽,西下大海、東下大圈、打魚摸蝦,這便是養家糊口的營生。方、鄭是灘凹村的兩大姓。

老方家的小三子回來了!這消息一下子在村里傳開了,一百多戶的小村信息傳遞不過夜。

汪、汪、汪……一條瘸腿的陌生狗在我身邊狂叫,我沒理睬它,繼續向前走。

“這不是我小舅子嗎,回來了?”

回家的路上,我碰上了大隊部的一名干部,他是大隊鄭書記的近支族叔,論起來,我還得叫他三姐夫。自從當上了村治保主任后,可牛氣了,聽鄰居說,跟他說話,不叫他主任,就不吭聲。

“三姐夫主任好!”

入鄉隨俗,在三姐夫的“胯下”加個“零碎”,稱他是“主任”,都稱他是“主任”,我不能違規。

“啊,啊,啊,”一連三個“啊”,滿臉通紅,酒氣熏人,小眼睛一眨一眨的,他上前一把扯住了我的肩膀,湊近我的耳邊說:“逗、逗、逗……你、你、你得接受我的再教育!哈哈!”

許是遺傳基因變異的緣故,他說話有些結巴。

面對這樣一個酒鬼,我能說什么呢,趕快掙脫糾纏,走人!

犬聲漸漸遠去,沉寂在茫茫的夜幕中。

七月初三的夜空繁星點點,分外明亮,好像是也很開心,眼睛一眨一眨。遠處斷斷續續傳來露天電影播放的聲音,我無心去湊熱鬧,在家的房前屋后繞了好大一陣子,才回到屋里。

此刻,我的心挺鬧聽的,對于還鄉務農這事,我真的一點思想準備都沒有。我報考高中,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上大學,給父母爭口氣,離開農村這個窮地方。下鄉前三天的傍晚,我隨老同學李震兄在大遼河邊散步,震兄與我同庚,但思想情感要比我成熟得多,談到上山下鄉這事兒,他忽然停住了,凝望著河的對岸,略有所思地唱道:“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聯想到眼下的處境,我忽然對首詞的含義有了另外一層理解。

回到家里,我把方才的演出“節目”跟家里人說了。

爹爹沒吱聲,坐在炕沿上悶頭抽煙。

“什么再教育?”老娘似乎聽明白了,用手拍了一下桌子,有些不忿:“除了多念幾天書,咱比他們差哪了?”

“說別人,我拿摸不一定準,要說那鄭金福,一撅腚,我就知道他能拉下幾個糞蛋!”在里屋忙著做布鞋的大嫂子放下手里活,接上了老娘的話茬。

老娘吐出煙嘴,撲哧一聲笑了:“話一到你嘴里就熱鬧起來了,你哪那么多俏皮嗑?”

“不是我編排人,媽,鄭金福誠不是個東西了,小人一個!你看他那長的雙豆鼠眼睛,就不像個好人樣!”

“金福就是張臭嘴,你當大舅嫂的,別那么說!”

“我不說他誰說他?明兒我就去找芝蘭,告他的狀,不能讓他欺負老兄弟!”芝蘭是金福的妻子,三姐,論起來,她還是我沒出五服的族姐。

“其實也不怪人家,”一直沉默不語的爹爹發話了:“這么多年,咱們就顧著供兒子念書,很少跟街坊鄰居走動,能不生分嗎?咱家是非農戶,除了居住在這兒,剩下,和人家有什么瓜葛?你這回鄉和下鄉有啥區別?咳,寄人屋檐之下,我看能避避雨就滿不錯了。”

停了一會兒,爹又說了一句:“大隊鄭書記在市里還掛銜,有身份哪。”說完,爹躬下身深深吸了一口煙,不再言語了。

“時候不早了,趕快睡覺吧!”老娘說。

熄燈后,蛐 蛐 蛐 屋墻跟的蟋蟀開始演奏了。一夜無話。

日光在窗欞剛露頭,我就起來了。吃完早飯,我操起漁具,徑直來到東大圈。

上秋了,小北風一刮,一夜之間,草木就變了模樣:東大圈的水草收斂了往日的恣肆;水變得格外清澈,日光下,游弋在水閘門旁的海鯰魚清晰可數,躺在袖籠里海鯰魚一個緊挨著一個,紋絲不動在舒服地睡覺;雨水少了,大圈的土壩不再泥濘了,干爽了許多,光著腳板在日光煮熟了的鹽堿灘上走,燙得腳心直發癢,怪舒服的;海鷗、白鷺是這里的常客,偶爾也能見到一群水鴨子光顧到這里“會餐”,一有驚擾,它們會“呼”的一聲,振翅飛起,落到不遠處,再接著“開宴”。東大圈,我太熟悉了,閉上眼睛也能繞圈走個來回。

“習文,回來了?”

“回來了!”

上前和我打招呼的這位叫劉奇寶,他是我的發小,小學畢業后,哪也沒去,常年在西海邊、東大圈轉悠,打魚摸蝦很有兩下子,人送他一個外號叫“海底”,是說他趕海,沒有空手回來的時候,哪怕是泥溜、蜆子也要挑一擔回來??瓷先?,他比我要壯實得多,常年在外闖蕩,臉堂曬得黝黑發亮,上身穿的是一件有褶皺的短袖小白汗衫,下身穿的是灰色的小短褲。

“這一陣子,隊里沒啥正經活,我看,咱哥倆就在一塊釣魚吧,我那還有地鉤、提網、旋網,怎么差,一天下來,也能掙個塊八角的。”

“謝謝老同學!”

“咱哥倆還有啥說的!”

“老同學,你得多幫助我啊!”

“我能幫你什么?你啥活沒干過?啥苦沒吃過?你別聽他們瞎哧哧!”

我心里一熱,人到這時候,哪怕是一句溫暖的話,也會讓你感動不已。

奇寶心直口快,體性隨他父親,好打抱不平,提到鄭金福,氣不打一處來:“什么‘三姐夫主任’、‘主任三姐夫’的,叫起來,多別扭!一個小治保主任,算是個什么鳥官!”

“哎呀,竿動了,快!”我隨奇寶趕忙下水起地鉤摘魚。

晚飯后,村西頭的立奎到我家了,他是我的遠支的族侄兒,大我兩歲,小學只念了四年,還“回爐”念了一年,實在念不下去了,就輟學了:在家干活,用他的話講,早就是“貧下中農”了;以后又搖身一變,到工廠上班了,成了“工人階級”,眼下是一家區辦企業的采購員。

“立奎來了!”

“老奶,習文回來了,我來看看!”說完,便從煙盒中抽出一支煙,啪的聲,打火機點著了,吸上一口,隨即噴出幾個煙圈來。這好像雜技般的一連串的嫻熟的動作讓我感到有些吃驚。再看裝束:穿的是確良汗衫,料子褲線筆直,黑皮鞋擦得錚亮;頭燙出了小發卷。

“我們廠子有防暑降溫費……我們上下班有通勤車……我們工人階級……我們……”

一口一個“我們”,一邊說,一邊吐煙圈,兩條腿,一條原地不動,一條腿朝前探,腳尖著地,不停地抖索,兩手有時插腰,有時放到前胸,有時比比劃劃。

他的這套打扮,這陣得瑟,讓我這個接受再教育的對象實在是接受不了,我的后背有些發癢了!

折騰一氣,總算是把這個主兒打發走了。

“挺老實本分的一個孩子,怎么變成這樣了?”望著立奎漸漸遠去背影,老娘攤雙開手,喃喃地說,她有些迷惑不解了。

嫂子接上話茬:“顯擺唄!你念書頂啥,還不是得接受人家再教育!”這個識字不多的家庭婦女,把問題看得很透,一語中的,難怪我那個“三姐夫主任”也懼她三分。

“這一身玻璃脆,抖抖索索的,渾身上下沒有四兩沉,再來,要還是這樣得瑟,就把他轟出去!”在鹽場工資科工作的大哥向門外揮了揮手,倔脾氣上來了。

“一拍腦門,后腳跟都冒煙的茬兒,把他倒龍興起來了!”

大哥躬身喝了口茶,接著又說了一句。

一直默不作聲的爹爹,往炕沿幫扣了扣煙灰,搖了搖頭,笑了。

這情形不禁使我想起了過往的事兒:

“方習武考上醫科大學了!”這消息在灘凹村很快傳開了。

“方習武”是我的二哥,他是村里的第一個大學生,這件大事發生在1960年秋。

“方習文考上高中了!”這樁喜事發生在1964年秋。

“老方家一家出了兩個念書人,一個大學生,一個高中生!”

“還是鳳舉有眼光啊,供兒子念書!”同族的老五爺子無不感佩地說。

“方圓十里八村有幾家能比得了?孩子有出息??!”東院的二大爺贊許說。

“別看人家窮,就是讀書好!你有錢,可你那孩子不給你爭氣,腦瓜笨,念不好書!”

“有千里馬,也得有千里人哪!”

“這可是一點轍都沒有啊!”

村里的人議論紛紛,不言而喻,也刺激了一些人的神經。

爹爹有句發狠的話:“累折腰筋也要供子女讀書!”,如今,真就有點眉目了,自己的血汗沒白付出,高興的不得了,背著手,一邊走,一邊吟詩,有時也唱幾句京戲,哼幾句古曲。

這年春節,我家的房門的內框貼上了一副對聯:

庭有余香, 謝草鄭蘭燕桂樹;

家無別況,唐詩晉字漢文章。

橫批:詩書繼世

這是一副老聯,是爹爹在書桌旁,一面念,一面讓我寫的。老人家當時的欣慰之情,由此可見一斑。

見到房門貼上這樣一副對聯,念過幾年詩書,與我家是對面屋的季大爺坐不住了。提筆也寫了一副老聯:

人莫心高,自有生成造化;

事由天定,何須巧用機關。

橫批是:順其自然

這副對聯緊貼在與我家那副對聯平行的房門的外框上。

季大爺在村里也算是個有墨水的人,毛筆字寫得不錯,可輪到他的五個子女,卻沒有一個爭氣的,學習成績都不好,沒有一個考上初中的,都困在村里。當其時,季大爺看到對面屋的這副炫耀門楣的對聯,能是個什么心情?用現在流行的新名詞來講,這兩位老人用對聯的方式pk上了,打起了筆墨官司。如今回想起來,挺有趣的。

村里人沒幾個能看懂這兩副對聯的,更不會揣摩透其中引申的含義。兩位老人暗自斗心勁,彼此心照不宣,這在當時一個“花錢靠代款,吃糧靠返銷”的窮村里,絕對是一件稀奇的事兒。

搞懂了這兩副對聯的含義,你就會明白我的那位三姐夫主任金福、我的族侄兒立奎等在我面前,為什么會有那么一番一反常態、興高采烈、淋漓盡致的“表演”了。

提起這些精彩的“表演節目”,在小水閘操竿躬身釣魚的爹爹若有所思地對我說:“這小水閘的水為啥嘩嘩流?不平嘛!等到上下圈水流平了,它就不作聲了。你不能讓它總憋著,該開閘門放水,那就得放,找平衡嘛!”

“爹,這我懂,可就這么一天到晚泡在水里,什么時候才是個頭呀!”

“你不要性急,這才哪到哪啊,你才剛滿二十歲,路長著呢,有你施展的時候。你有文化,這就是長處!他們能干的活,難不倒你;你能做的工作,他們可不一定干得了。”

這年秋天,我一直圍著東大圈轉。上凍的時候,我跟隊里的社員修大河,輪大錘,打凍塊,挖土方,筑大壩……

“習文干活俏,有門道!”族里的四叔這樣贊許我。

老同學奇寶站出說話了:“習文可不是書呆子,累活也沒少干!”

奇寶的話里有話,他對那些動不動就拿“再教育”來教訓人的村民,很不“感冒”:“你們比習文高到哪去了?多念幾天書,還倒錯了不成!”

奇寶這話一點不摻假,農村的臟話累活我真的沒少干。春季,剛開海時,光著腳,頂凌出海“摸網底”,腳板讓冰冷的海水扎得如同刀割,海貨上來了,在海壩上喘口氣,十多里路,肩上一百多斤的挑子,不停步,一直挑到家。三伏天,在野地里割草,蚊子哄哄,汗流浹背。深秋時節,有時飄小雪花,大圈里的水面漂浮著一層冰絮,下水起地溝、上魚餌料,一次至少得二十多分鐘,雙腿被冰水扎得都有些麻木了,上岸后,搓擦雙腿,直到皮膚泛紅返熱為止。冬天,做鍬活,拿土方,清河淤,修水線,筑大壩,都不是輕快活,一干就是一身汗。老娘有句話說得很“輕松”:“活是人干的,罪是人遭的,咬咬牙,挺一挺,就過去了。”

修河清淤工程結束后,照理說,該“貓冬”了,可隊里從鹽場那里攬了一批裝卸碎石的活,分配我的活是和大伙一樣干活,順便再記記賬目,算是個記工員吧。因為要向隊里報表,一天下午,我來到了大隊部。

“習文你來的正好,”和我打招呼的是我的族叔方佩玉,他是大隊的成本會計,初中畢業,腦瓜挺靈的,象棋下得好。

“什么事,二叔?”

“這有一道算術題,我讓它難住了,你幫我解一解。”說完,便順手遞給我一張小紙條。

接過小紙條,我從頭到尾看了一遍,上面寫了幾行字:

“鵝蛋1個6文錢,鴨蛋1個3文錢,雞蛋3個1文錢,問:用100文錢,買100個蛋,其中鵝蛋、鴨蛋、雞蛋各是多少?”

這道題給出三個未知數,但卻只能列出兩個方程,是為三元一次不定方程組,是個求整數解的問題。它類似于小學算數的“雞兔同籠”問題,但又有別于“雞兔同籠”問題。顯然,它超出了中學數學的范圍。但我卻很快地把它解決了。老實講,這道題我在初中時就見過,是一位數學老師交我的一種粗淺的解法。其方程組的解是:鵝蛋8個,鴨蛋8個,雞蛋84個,而且是唯一的一組整數解!

這讓我的這位頗為自負的二叔大為吃驚,不禁贊嘆道:“還是得多念書??!”

這事兒也很快在村里傳開了。佩玉二叔逢人便夸我:習文腦瓜好使,書沒白念!

這事兒居然傳到了公社的中心小學,一天歇晌的時候,一位師范畢業的教師來到我家,說是向我請教,而實際是想開個玩笑,讓我出把丑,他把一張16開的白紙上,遞到我手里,上面寫有三行工整的楷體字:

有12個球,其中有1個是壞球,壞球重量不準確,其余的11個蛋一樣重,用天枰最多用3次,把它找出來,并判斷出其是輕或是重。

然后,他點上一支前門煙,坐在木板凳上,翹起二郎腿,看著我,悠然地吸煙來。

這是一個比較難的邏輯推理題,難就難在不知壞球是輕是重,用無碼天枰稱球的重量,每稱一次,都可能出現三種不同的結果,即天枰左邊的重量重于、輕于或者等于天枰右邊的重量,思路不對,甭想解!但事也湊巧,經過一陣緊張的思索,我居然當著這位教師的面,把這個問題很“輕松”地解決了:

我把12個球平均分成三組,即每組4個球,然后再依據天枰每次實際傾斜的情況加以判斷······

看到我的解法,這位想出題難為我的教師有些尷尬,停了一會兒,一邊連連點頭,一邊從嘴里吐出一個字:“行!”

這使得一些小學教師也對我這個接受再教育的對象刮目相看了。中心小學的蘇校長,是我上小學時的班主任老師,聽到了這件事后,頗有感觸地說:“你們不要再考習文了,就你們那點文化水,他教你們都沒問題!”

這話有點真實成分,當時的小學教師有不少是小學畢業生。

現在看,這些屬于“憋心眼”的雕蟲小技,實在是不值得一提,其難度,甚至還比不上我孫子的小學奧數題??稍诋敃r的灘洼村卻是一個不小的震動。

1968年冬,一天晚上,8點多鐘了,大隊部的燈光還亮著,村干部在開會。

“最后還有個問題,”鄭書記看了看英格表,續上一支前門煙,接著往下講:“咱這小學的三名教員,文化程度低,只能教到三年級,高年級的學生得到中心小學去念書,離咱這有七、八里遠,上頭要求學生就近上學,小學高年級,咱村誰能教?”鄭書記拋出了一個課題。

沉默了一會兒,大隊革委會委員佩玉二叔開口了:“我看方習文行,文化水平在那。”

又是一陣沉默。“除了方習文,咱村還有誰能教高年級?”二叔打破了室內的沉悶,說完,他環視了一下周圍。

“豆、豆、豆,他可是再、再教育對象??!”三姐夫主任站出來說話了,說完,他習慣地瞅了瞅鄭書記。

“再教育?”

“是??!”啪!他用手指打個響,眼睛直盯著佩玉二叔說:

“豆、豆、豆,他就是要接、接、接受我的再教育!”他把“我”這個字說得特別重。緊接下來,啪!又是一個響。

“你念幾天書,你教育他?你教育他,誰教育你?”二叔的太陽穴爆出了青筋,方氏家族祖上“遺傳”下來的剛正不阿的牛脾氣上來了。

豆、豆、豆……你、你、你……三姐夫主任,猛然從座位上站起來,用手指著二叔,結巴得一時說不出話來,他有些氣急敗壞了。

“別吵了!坐下,坐下!靜一靜!”鄭書記揮了揮手,用眼角瞥了一下佩玉二叔,接著說:“做教員,也得繼續思想改造嘛!改造是一輩子的事,那也是‘再教育’!”

沉默了一會兒,鄭書記“拍板”了:

“方習文到小學教高年級,我看,這事就這么定了!好了,散會!”

那天晚上,我到奇寶家串門,直到9點多鐘才往家走,真湊巧,路上,零星的幾個雨點淋到了我的頭上。

爹爹的話果然應驗了。

2023年9月

作者簡介:原學玉,營口高中1967年畢業生,同年9月還鄉至營口市老邊區紅旗公社黃旗大隊。營口市工業管理局退休。

編后:在上山下鄉的浪潮中,千千萬萬個知識青年在農村廣闊天地里經風雨見世面,鍛煉成長,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出了貢獻。原學玉老師的佳作《我回來了》展示了那個年代的知青的進步形象和肯于吃苦善于學習的精神面貌 。是他所有詩文中少見的自傳體精品,值得研學。——主審

供稿作者:原學玉(67屆高中,老邊知青)

本期主審:王學東(知青,特約主持人)

原創發布:營口之窗官網

更多信息,請關注營口之窗公眾號:營網天下

版權聲明:營口之窗所有內容,轉載須注明來源,禁止截取改編使用。

相關熱詞搜索:營口 知青 征文

上一篇:知青小院——營口之窗知青征文
下一篇:最后一頁

?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城市| 固原市| 察雅县| 福安市| 阿拉善左旗| 靖宇县| 都匀市| 文水县| 湘阴县| 师宗县| 大名县| 临邑县| 襄汾县| 溧阳市| 洞头县| 福鼎市| 肥东县| 高密市| 徐汇区| 平顺县| 海兴县| 祁连县| 东莞市| 樟树市| 巴林左旗| 青海省| 盐亭县| 辽阳市| 临夏县| 双峰县| 女性| 洛阳市| 富锦市| 思茅市| 金坛市| 郓城县| 正安县| 亚东县| 城固县| 元谋县| 澄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