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口之窗網(我要分享“營口故事”)我的“知青”嫂子
王殿勇
一九六八年九月,正值秋風送爽,碩果飄香,大地一片金黃的季節。我們楊屯鄉蘇子峪村迎來了首批從鞍山市第十七中學畢業的六十多名“上山下鄉知識青年”。當時被分配到我們生產隊的有四男四女,他們之中的一名最俊最俏麗的女生后來成了我的嫂子。
那年,她二十歲,一米六的個頭兒,有一張愛笑的臉龐和一雙會說話的眼睛,再加上一身得體的裝戎,看上去即青春靚麗,又落落大方,誰見了都很喜歡,特別是村里一些與她年齡相仿單身狗們,都想方設法的和她套近乎,以此來博得她的好感和青睞,可她對這些人就像看空氣一樣的不屑一顧,因為她壓根兒就沒想“扎根農村干革命”,更沒想與這些人有什么聯系,而是一心想回到父母的身邊,回到那個生她養她的鋼城。其中有一個鄉政府二把手的兒子,在當地派出所上班,是個四六不懂的愣頭青,也不知腦子里的哪根筋搭錯了,一聽說她人長得好看,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的模樣,便不問青紅皂白地就托人上門提親,結果碰了一鼻子灰,聽到這個消息后,村里的一些美豐姿和少倜儻的帥哥兒們,雖然對她垂涎三尺。卻不得不望而卻步,敬而遠之 ,就此打消了這個念頭,其中也包括我哥哥。
我哥哥,他高中畢業,是還鄉青年,先她一步在大隊部幫差,經常干一些操操寫寫,動動筆頭子的腦力勞動,而嫂子則是在我們生產隊干著那些春種秋收夏鋤草等一些體力勞動。拋開將來是否能回城這個未知數,僅從雙方的個人條件和家庭條件的綜合因素考慮,哥哥自我感覺自己的勝算很大,也很自信,本想有朝一日通過某種途徑或采取某種措施把他和她的關系弄得再近一點,可一聽到她決心回城的消息后,前一刻還信心滿滿,躊躇滿志的他,后一刻就像霜打的茄子,蔫了,因為這是不可改變的現實,理智后的哥哥心里太清楚了,嫂子眼下雖然是人在農村,可她還有一線希望,她現在的處境和《三國演義》中關羽的情況差不多,也是身在曹營心在漢,說不定哪天政策一變,她就蘿卜地拴驢掙纓子了。可自己不能??!自己是個一出生就被打上標簽的農村人,一旦失去升學的機會,無論怎樣蹦蹬,也跳不出去這個圈外,和嫂子搞對象,那是盲人翻跟頭,瞎折騰,也是做夢娶媳婦,想好事兒。他們倆個是兩股道上跑的車,走的不是一條路。所以他也是想歸想,做歸做,既然是做夢娶媳婦,索性就先做著吧,反正眼下也沒有下家。誰知道有一天竟會因為一件與他們倆個感情完全不搭邊的突發事件的出現,一下子就讓這種局勢風回路轉,柳暗花明,讓原本不可能的事情變成了可能,陰差陽錯的讓他們倆個順其自然的走到了一起。
那是嫂子來生產隊后的第一個冬天,有一個叫姜秀芝的女生,因其母病重,急于返城,她們三個一起去萬福汽車站送她,當時是我父親用馬車送她們過去的,回來后父親又把她們請進屋里在我們家吃的早飯。在這以前,嫂子對哥哥所持的態度一直是那種不溫不火,不冷不熱,見面打召呼的同志關系,因為這頓飯的原因,徹底改變了他們之間原有的態勢。那個時候,農村的家家戶戶,生活都很困難,來人待客兒,能炒個土豆絲就不錯了,那天奶奶和老嬸一看她們三個是本隊的下鄉青年,平時還認識,就感到格外親切,早就聽說“青年點兒”的伙食不好,每天的飯菜都是清湯寡水的,不沾一點葷腥,又是頭一次端咱家的飯碗,處于同情,就動了惻隱之心,破天荒的給她們加了一盤炒雞蛋,和一盤地瓜片兒,也算是犒賞吧!沒想到這頓飯竟神奇般地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讓嫂子和哥哥的感情迅速升溫,也改寫了嫂子的人生。從那以后,不管有事沒事,她都不由自主,鬼使神差的一趟趟的往我們家跑,我們家人也像對待親人那樣熱情的待她,這樣一來二去的就越走越近,在快要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時候,經好心人一撮合,嫂子也改變了她的初衷,一拍即合,爽快的答應了這門親事,可當嫂子興致勃勃的把這一喜訊告知家人的時候,卻遭到了她父親的強烈反對,父親急不可待的來找嫂子,千方百計地做嫂子的工作,苦口婆心的對嫂子說:“你一個有知識,有文化,不傷不殘,好端端的一個大活人,干嘛非要一輩子嫁在這個連兔子都不拉屎的窮山溝里啊!這不是傻嗎?一肚子的書都白念啦!再說了,臨來之前我已經妥妥的給你定下了一門親事,人家訂親的彩禮都過來了,還沒來得及跟你說呢,那家小伙兒的父親還是個有頭有臉的人物,他承諾,馬上就把你調回去。給你安排好的工作。誰知道在這個節骨眼上,你卻在半路上又殺出了個程咬金,這讓我回家后怎么向人家交代?。≌媸浅钏牢伊?hellip;…”任憑父親的好話說了三千六,可嫂子硬是王八吃秤砣,鐵了心了。她堅定地對父親說:“我這輩子生是他家人,死是他家鬼,婚姻大事,我自己做主,你就甭為我的事情操心了”。后來她父親一看如今這小胳膊真的扭過了大腿,實在是沒招,只能就坡下驢,同意了這門親事。并且臨走時再三強調:“你們先這樣處著,千萬別結婚,一旦有變,馬上回去,等你回城后,再找人幫忙,辦理你對象進城的事情”。嫂子只是敷衍性的答應了父親,而后面的事情則是外甥打燈籠,照舊。是??!自古以來,都是只有狠心的兒女,沒有狠心的爹娘,父母與子女的戰爭,敗陣的永遠都是父母。
翌年后,嫂子和哥哥結婚了,婚后的第二年,嫂子又給我們家添了一個男丁。嫂子的加盟,不僅讓哥哥如愿以償,很有成就感,就連我們家人也感到無比自豪,一是作為農村人能娶到城里的姑娘做媳婦,用當地老百姓的話說,那是祖上積德,墳地里冒了青煙;二是在某種程度上我們也是跟著借光兒,不說別的,就拿秋天分糧來說吧,我們小隊是貧困隊,每年的人均口糧是三百斤左右,而嫂子的口糧按照知識青年的標準是六百多斤,這樣一下就多了三百斤,相當于多分一個人的口糧。對我而言,更是受益匪淺,嫂子看我長得瘦小枯干,卑微可憐,對我格外關照,經常慷慨解囊,為我添置衣物和鞋帽等不時之需,記得在七零年之前,農村人還不知道啥是尼龍襪子的時候,嫂子就送給了我一雙鴨蛋皮色的尼龍襪子,當時把我樂得到處顯擺,常引得一些發小都爭著搶著用手去摸我的襪子。
嫂子她們剛下鄉時,我和大多數人一樣,還真的以為她們是來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到現在才知道,那個年代,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實質上就是為了緩解城市的就業壓力而采取的一種策略,同時在農村的廣闊天地對他們也是一種鍛煉,使他們的聰明才智得到了充分發揮,他們之中有很多人都學會了養豬,養牛和種地等各種本領,有的還去了文藝隊。當時就因為嫂子平時愛看書,知識儲備量大,再加上表現出色,就被抽調到村小學當上了民辦教師,干起了教書育人的行檔。由于她對學生耐心細致,對工作盡職盡責,在教學的過程中,她采用抓兩頭帶中間,用先進帶后進,變后進為先進的辦法,帶出了不少的學生,班級的成績也穩步提升,她帶的班級,在全鄉的一次通考中破例取得名列第二的好成績,得到了校長的大力表揚。嫂子來到學校后,我也是直接的受益者,記得在三四年級的時候,一次我的班主任老師在講數學題時,出現了一點瑕疵,都怪我那時太不懂事兒,不該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場合,做出糾正,一下子就讓老師的顏面掃地,當時由于臉上實在是掛不住,他就氣急敗壞地一把把我拖出門外,而后的日子里,他就橫挑鼻子豎挑眼的三天兩頭的找我麻煩,弄得我整天像中了魔似的一進教室就提心吊膽的坐立不安,很怕一不小心,在哪個環節又出現了紕漏,免不了挨一頓剋。是嫂子到學校后,通過一番運作,才改變了我的狀態,讓我重拾尊嚴,為了給嫂子爭氣,從那以后,我便努力學習,一次在小學升初中的考試中我以全鄉第五名的成績而名列本校的榜首,讓嫂子在那些老師面前也很有面子。這期間嫂子還在那教學,直到落實已婚“知青”返城的政策時,嫂子才追隨了哥哥,去了蓋州城里的某一所小學,還干她的教師本行,就這樣一直兢兢業業,默默無聞的干到退休。
有一階段 ,當嫂子看到和她一起來的同學們都紛紛回城,離開了她的身邊時,她突然感到了孤單,也暗自傷過神,流過淚,但始終沒有動搖她和哥哥那牢固的婚姻基礎,包括哥哥在晚年身體有恙時,也是不離不棄,精心守護。因為她一直堅信任何結果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事后,我也問過嫂子,在那個年代,因你和哥哥結婚而錯過了返城的機會,是否后悔過,嫂子說她不后悔,每個人生都是一樣,沒有在一個地方生活一輩子的,只要是在對的時間和對的人在一起,就是一生中所做的最正確的選擇,沒有遺憾,只有幸福。再說了,在哪不生活一輩子,小城市有小城市的清靜,大城市有大城市的壓力。我這一生用一根粉筆,一本教案,就能干我熱愛的事業,實現我的愿望,我就是賺了,假如當初跟他們一起回城,以我這點資歷,還進不了學校呢,當年那些回城的同學中,比我強的比比皆是,他們有很多人都被安排在街道辦的企業,一天到晚,累個半死,工資還沒有我多,一想到這些,我就知足了,再說這些年也在這里住慣了,少了一些大城市快節奏生活的焦慮,多了幾分小城市慢節奏生活的悠閑,這也許就是我的宿命吧!
是的,嫂子說的都是一些實話,沒有任何水份,她們的一些同學也非常羨慕嫂子的生活,一些要好的同學在退休后,經常組團去哥嫂家串門兒,在那喝酒打牌,對坐聊天,一待就是好幾天,酒桌上經常嘮起下鄉時的事情,有個叫李寶庭的男生,在農村那段時間,他和哥哥比較投緣,特勤快,一到我們家就幫我們挑水,劈柴,掃院子,反正是啥活兒都干,感動的我奶奶吃一口東西都給他留著……近些年,他們有時來了興致,一班人還特意駕車去他們下鄉的所在地,我的老家轉轉,看看被碧流河水庫覆蓋的村莊,他們深有感觸地說:“雖然當初的村莊不在了,可記憶和經歷都在,這是他們的第二故鄉”,他們永遠都會銘記,他們最美的青春時光是在這里渡過的,沒有那段經歷,不經受那份艱苦的磨煉,就像溫室里的鮮花,雖然看上去讓人賞心悅目,但經不起任何風吹雨打,更成不了大事,這是他們刻在骨子里,融化在血液中的無形資產和寶貴財富,也是成就一番事業的底氣,只有他們這一代人才配享受這種特殊的待遇,在和別人同樣長度的生命里,寫出了和別人不一樣的人生。
作者簡介:王殿勇,1957年蓋州市楊屯鄉蘇子峪村生人,1981年畢業于阜新電子工業學校,后來被分配到營口無線電機械廠上班,現已退休。
編者的話:
王殿勇為我們呈現的這篇散文《我的知青嫂子》記錄了作者在少年懵懂的時候親身目睹的哥嫂所發生的一段感人的愛情故事。
68年秋收季節,村里來了四男四女知識青年,其中一位姑娘長的最為搶眼,她身材適中,面容端莊秀麗,尤其是一雙美麗的大眼睛十分動人。此后這位美女便成了村里適齡男丁追求的目標,其中鄉政府領導的貴公子最為賣力,但最終被姑娘拒絕了。本來哥哥也頗有些想法,見此情景也只能是望而卻步了。機緣巧合,也許是上天給哥哥創造了這個機會,一天知青的三位姑娘來家里吃飯,剛好這位姑娘也在其中,那天父母用當時最好的飯菜招待了她們,而且一直笑臉相迎,那天哥哥也也有了充分表現的機會。從那天以后,家里常??吹焦媚锏纳碛?,漸漸的,她們彼此表露了愛慕之心。對這件事,哥哥的父母是一百個贊成,與此同時,周圍的風言風語不絕于耳,而最大的壓力來自于女方的父母。面對巨大的壓力,姑娘初心不改,經過百般努力,終于讓父母開了口。此后姑娘成了知青嫂子,他們一直守住這份真摯的愛情相親相愛,直到今天嫂子提到這段愛情往事,依然臉上帶著幸福的微笑……
此時,我想說:那時的愛情應該成為今天青年人的一面鏡子。當人們一提到愛情,隨之會有一大堆條件,什么房子、票子、車子成了婚姻的準入證,試問:我們當年那些美好的風氣都到哪里去了?這難道不值得反思嗎?
此刻我很想說:感謝作者為大家呈現的這篇佳作,這對于人們失衡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無疑是一個很好的教材。
最后,我還要為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和那富有幽默感的語言駕馭能力點贊!
——主審
供稿作者:王殿勇(出生在蓋縣楊屯,現在營口市退休)
本期主審:李同雁(知青,特邀主持人)
原創發布:營口之窗官網
更多信息,請關注營口之窗公眾號:營網天下
版權聲明:營口之窗所有內容,轉載須注明來源,禁止截取改編使用。
上一篇:一生的職業——營口之窗知青征文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