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口之窗網(我要分享“營口故事”)吃坑水
文/譚亞南
1970年8月25日,是我終生難忘的日子,初中只念了一年半書的我成了下鄉知識青年,插隊到蓋縣青石嶺公社趙家窩棚大隊。這里地處蓋縣北部,東臨哈大公路,西面沈大鐵路由此向南穿過,交通比較方便。青石嶺公社下轄16個大隊,地勢東高西低,東面有山,西面洼地。趙家窩棚大隊就在靑石嶺公社西南一隅,這個大隊只有兩個小隊,大約有100多戶,300多人,以水田為主,特別艱苦的是:全村沒有一眼水井,吃水是靠人工挖的一個大坑蓄積,飲水做飯全靠它。有人會問,為什么不打井呢?原因是這里地勢太低洼,地下全是苦澀的鹽堿水,打不出來能供人飲用的淡水。真的是沒有自來水嗎?要知道,那時候已經是1970年啦!今天說給年輕人,感覺不可信吧?是的,距離趙家窩棚再往西兩里地,是國營西海農場,因為是國營單位,那里就有自來水。兩廂對比,更加顯示出趙家窩棚的貧窮落后的面貌來。不僅如此,村里全部都是土路,下雨時泥濘難行,村民飲水坑就設在村子中心,東西長約30米,南北寬20米,敞口,無遮無欄,黑泥圍壩,人工修挖堆疊而成。水的來源于上游水庫,水田澆灌,生活飲水全靠春季種地時把庫水引入大坑。這是村民唯一的飲用水,一年四季任憑風吹雨浸,從水庫到村子有十多里的溝渠,根本談不上衛生不衛生,流進大坑的就當做生活飲用水,流到稻田里的就是灌溉水,偶有鵝鴨戲水,就靠村民吆喝驅趕。有一年雨季,連續不停地下雨,村里是一片澤國,飲水坑泥水路已經彼此不分。村民早就見怪不怪,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照舊使用。我們這些初來乍到的知青,從前沒見過這種景象,勞動的艱苦自不必說,這長著水草,游動著浮游生物的水看著就令人惡心 ,這和著水生物的水做出的飯怎么下咽? 百般無奈,男同學就輪流去兩里地以外的西海農場挑水,開始幾天,每個人都去挑過水。可是沒有堅持多久就泄氣了。生活真能教育人,不知是誰想到用白礬處理這種水。中學一天化學課沒學過的“知識青年”,竟然有人懂得用白礬消毒。于是,立刻買來白礬,把白礬夾在一根木棍上,把大坑里弄來的水倒在缸里,然后用夾著礬的棍子反復攪動。還真的有效果!只見幾分鐘后,缸里的水面上就漂浮一層像棉絮樣的東西,等到這些東西沉淀以后,我們就可以做飯飲用啦!這個活兒,青春年少的我們就經常做過。這就是我們當時的生活狀態,也是我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第一課吧!
往事不堪回首啊,現在好了,農村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村村通公路,過去的“泥水路”,如今全都變成了水泥路,也有的黑色瀝青路面通鄉鎮進縣城。上游水庫的清水源源不斷地澆灌下游農田,春天,農田阡陌縱橫,大地鋪上綠色的地毯;秋天,百里稻田又是一片金黃。這里的家家戶戶都蓋起了紅墻碧瓦的新農舍,普遍有汽車、摩托車和新農具。村里早已通了自來水,喝大坑水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由此可見農業的全面振興一定能實現。
和我一起下鄉一起勞動的朋友們:你們現在都好嗎?什么時候我們能一起回到第二故鄉,品嘗品嘗那純純的天然的甘甜的水呢!
作者簡介:
譚亞南、男、1970年營口市第五中學畢業、1970年8月蓋縣青石嶺公社趙家大隊插隊知青、1976年營口師范學校畢業、營口環境保護監察局退休
評語:
水是生命的源泉,水是農業的命脈。標準質量的水對保障人民的健康具有重要意義。充足的農業用水對保障農作物增產豐收同樣重要。作者恰好是我市環境保護單位的干部。通過從吃坑水到安裝上了自來水連同原來的泥水路到變成了水泥路和柏油路的故事,真實可信,更加有著說服力。表明了現在的農村確實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也會使人聯想到保護水環境的重要性。要珍惜得來不易的成果,把治理原始性質的水污染與治理現代工業化水污染治理結合起來,不斷鞏固農業振興的豐碩成果。
——王學東
供稿作者:譚亞南 (知青,70屆 蓋縣)
本期主審:王學東(知青,特約主持人)
原創發布:營口之窗官網
更多信息,請關注營口之窗公眾號:營網天下
版權聲明:營口之窗所有內容,轉載須注明來源,禁止截取改編使用。
上一篇:生命的鏈條(小小說)——李同雁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