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口之窗網(我要分享“營口故事”)只有歲月才能相告
作者:楊岱
記得清清楚楚是在一九六八年九月二十五日那天。幾天后,國慶節和中秋節將接踵而至,不言而喻這正是秋收時節。我和我的同窗八個男生和八個女生,一起分到復縣老虎屯公社馬圈子大隊一個小山村插隊落戶。
俗話說:“三春沒有一秋忙。”到了青年點的第三天,我們出工“下地搶秋收”,“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開始了!”具體的的農活是“剝苞米”。這個活干起來并不復雜,不過,當你不停地一稞接著一稞,把被晨露浸濕的苞米剝下來時,一會兒功夫,你的胳膊,衣服袖子,上衣前襟,鞋子,大半截褲腿都被露水打濕了,這時就覺得被露水熥的渾身真的難受!太漫長的半天勞作,好不容易聽到老隊長收工的喊聲了,停下了活計,站起身來,擦擦濕漉漉的手,這時才知道,手為什么隱隱作痛,原來手是被濕苞米皮磨的露出嫩肉了。
這些日子,走在收工的路上,一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割倒的苞米,我心想這什么時候能剝完那。有一天過晌,一位牛把式大叔,趕著吱吱作響老牛車,吆喝一聲把車停下,把鞭子別在腰帶上,蹲在我剝完玉米壟溝前,用他那長滿老繭的手,像揀寶貝似的,把玉米一個一個的往土籃子里撿,然后再倒在用玉米桿子圍成的車廂里,這時他對我說:“青年,你們來了可給咱屯子添勞力了,今年的收成好??!”我聽出來了,他說這句話時,是多么高興。每天剝出多少苞米,就要全部拉回場院,他們的工作量是很大的,有時候需要貪黑。有一天,在不經意間,我看到金燦燦的苞米,堆在場院像小山一樣,我漸漸地懂得了牛把式大叔的情懷,我也嘗到了豐收的喜悅。
大約一個星期后的一天傍晚下工回來,只見老隊長在青年點門前等著我們,他身邊的地上放著一堆嶄新的鐵鍬,鎬頭和土籃子。“青年,(小隊的隊長和社員,都稱我們“營口青年”,后來就把營口省去,稱“青年”。剛去時不知道我們的名字。)明天開始和隊里的青壯勞力上山治山,早晨在生產隊門前集合,打旗,一起出發。”這是我們生產隊長的動員令和生產作業安排。
這里的生活習慣是晚上睡的早,起的早,下地早,收工晚。第二天,天蒙蒙亮我們起來不多時,就聽見生產隊集合的鐘聲敲響了,我喝了碗格子粥,拿起自己的那件工具,跑到集合地點跟隨治山大軍出發了。第一次走出小屯子至今我還記著,這段約二里多長,高低不平的山路上,滿是硌腳的那許多大大小小的石頭。來到了準備治理的山上,極目遠眺,遠處一個連著一個大小山包盡收眼底。腳下的感覺是薄薄的一層土,很不均勻的覆蓋在亂石頭的上面。這一刻,我恍然發現,我們的廣闊天地,是丘陵性質的地形地貌,真的有些貧瘠呀!
還沒來得及多想,就聽到遠處的大喇叭里傳來“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毛主席語錄歌,不遠處拉著一條橫幅,上面寫著幾個醒目的大字“農業學大寨”,再往山頂上一看,幾面紅旗迎風飛舞,不用說,在我們面前就是一個“熔爐”或是一個“戰場”。
分了任務就開始干起來,凡是勞作都有程序,治山也是一樣,先翻出寶貴的土放一邊,然后起石頭,再按山勢走向劃線,打地基,砌墻,回填,平整,驗收,評分。青年也不例外,按照完成合格的延長米記工分,絕對彰顯“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的分配政策。
兩天干下來,手磨出了水泡,鍬,鎬都不聽使喚了,我真沒成想廣闊天地的活這么繁重,這時我們都有個共同的感覺“想家了!”老隊長看出了我們有些消沉,吃煙時和我們坐在一起,聽他給我們講:“我從部隊轉業到農村,和你們現在一樣,農活啥都不懂,更談不上干,怎么干都不出活,還累的夠嗆。孩子們,這不您怪你們,你們學生缺乏鍛煉,體力要鍛煉,農活要慢慢的學。”聽了老隊長這像長輩,像老師一樣語重心長的話語,給我們增添了信心和力量。經過虛心學習,我們的勞動成果在一米一米的向前延伸。
一個多月以后,天氣漸漸轉涼,治山大軍就要收兵下山了。這時我仔細的環顧一下,上山時那座亂石滿山,坡陡無形的荒山,眼下它已經是一座標準的“外撅嘴,里流水,保土壤,壯地墑。大寨式的標準梯田。”看那!它的土平平展展,它的堰逶逶迤迤,它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然而,它又無可爭議的證明,大自然是可以改造的。這一刻,我看到了那有著一張黝黑臉,粗糙的雙手,甚至不善言表的農民,他們有著能吃苦耐勞,善良勤儉的高貴品德,他們是改天換地的主力軍,他們世代相傳的淳樸的民風,如同一股山風在我身邊輕輕飄過,我由衷地喜歡上了他們。盡管歲月流逝,難忘的知青生活,是我生命的剛剛開始,這段重要時刻,雋永在我的心中,它是我在人生道路上,讀過的僅有的一本無字的書,走過的是只有歲月才能相告的路,厚重的書里記錄著:治山時老隊長耐心地教我,我又用自己的雙手,鋪下了的第一塊堅毅平整的基石,只有歲月才能相告,這塊基石原來是生命中,一塊璀璨的瑰寶。(此文曾被《營口知青回憶錄》選用)
作者簡介:楊岱,1968年9月-1977年1月復縣老虎屯公社馬圈子大隊知青,1977年1月-1991年7月營口市橡膠廠工會干部,1991年7月-2001年7月,營口三征有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工會主席。有散文,詩歌等文學作品散見于市報刊雜志及各公眾號上發表。
主審簡評:讀了楊岱大姐回憶知青生活的文章,感同身受。六十年代末期,社會物質生活十分貧乏,但是精神境界較高,廣大知情相應黨和國家的號召,滿腔熱血,一顆紅心,奔向廣闊天地接受再教育,付出青春力量。楊岱大姐作為68屆的下鄉知情,背井離鄉,在艱苦的農村度過了將近十年的時光,實在是難能可貴。也許正是經歷了這樣的歷練,培養了她后來的優秀品質,使她成為了一名企業領導。在農村這個廣闊天地,她參加了改天換地的創造,親歷了千辛萬苦的磨礪,也讓她看到農民生活勞作的艱辛,學到到了農民能吃苦耐勞,善良勤儉的高貴品德。
楊岱大姐的回憶文章,語言淳樸,敘述簡潔,語氣平緩,情節感人。讀起來讓人覺得非常實在,即表達了自己作為那一代人樸素的思想情懷境界,又沒有高談闊論的虛假空洞,即再現當年的苦辣酸甜,又有苦中作樂的浪漫,充滿了正能量,是一篇值得推薦的好文章。希望讀者能夠喜歡。
——主審
供稿作者:楊岱(知青,68屆 復縣)
本期主審:張志剛(知青,特約主持人)
原創發布:營口之窗官網
更多信息,請關注營口之窗公眾號:營網天下
版權聲明:營口之窗所有內容,轉載須注明來源,禁止截取改編使用。
上一篇:《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營口之窗網知青征文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