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口之窗網(我要分享“營口故事”)感恩有你
——憶知青歲月二三事
作者:郭建
時光似箭,歲月如梭。轉眼青絲變鶴發,彈指一揮間55年過去。記憶猶新的知青年代,難以忘懷,深情厚意留下永久回憶。
1968年9月26日,我們這些當年剛剛畢業的中學生,滿載理想乘上南去的列車,響應號召到農村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來到第二故鄉,大連復縣駝山公社大魏大隊六小隊插隊。
憶往昔崢嶸歲月,回首往事系深情。曾記得1970年春季,耕地播種繁忙全村老少齊上陣,集中抓春播,任務重,當時我體弱,身體吃不消,發燒高熱胃痛幾頓飯不思,夜不眠,疼痛難忍同學也著急,隊長得知放下碗筷急切找來赤腳醫生,父老鄉親趕來探望送來精心搟做面條,熱呼呼雞蛋羹,給于無微不至關懷。在鄉親的熱心呵護下,我很快好起來,恢復健康。當年,農村生活十分艱苦,口糧有限,面粉細糧稀少緊缺,家家戶戶僅在過年節時能吃頓餃子或面條,鄉親舍得獻愛心拿出給我們知青享用。一片丹心為知青,不是親人勝似親人。這一幕質樸真情常常在腦海中浮現印記于心。
記得那年春夏相交季節雨水特別大,河水暴漲,激流飛瀉,往日過往石頭橋已被沖垮,蕩然無存,眼見河水有增無減。過河,是通往回青年點必經之路,別無選擇,當時同行的同伴曲世友王世仲孫寶娥農友趟著齊腰深水順利通過,而我十分膽怯面對這滾滾波濤,遲疑跨入激流,一腳沒站穩,瞬間被沖到十米開外,當時曲世友王世仲兄弟見勢不妙,奮不顧身跳入水里,不懼激流險阻,竭盡全力把我拖救出危險境地,方得化險為夷。事后同學們提起此事,都有些后怕,說如果沒父老鄉親的及時無私救助,我早就到閻王爺那里報到了。鄉親們恩德情深義重,大愛無疆、勇敢善良、優良品質終生牢記,是我學習榜樣,一直激勵我前行。
廣闊天地大有作為,與父老鄉親凝結了深厚友誼無以言表。當時就想應該做點什么,來回報鄉親的深情厚意。我下鄉的地方從瓦房店坐公汽到復州城還有三十多里地,還要過兩條小溪,是個偏遠小山村。
當年小隊沒有電和電燈,晚上一片漆黑,僅有煤油燈在微弱閃現,這也成為我們的一塊心病,何時能安電燈?我們隊長曲百萬思想先進,調動知青點的同學,有風行風,有雨行雨。我主動伸出援手將不足的資金先墊上,關系不接洽就托人找關系,并主動請纓籌備安裝電燈所需器材。那個時候物資匱乏,電線互感器緊俏,我們回營口后調動家人積極性,幫忙聯系最后找到懂得無線電的陳叔叔,幫助解決了關鍵問題。當時我興奮不已,我們小隊安電燈有希望了。送人玫瑰留有余香,經過努力我們小隊如期安裝上了電燈。鄉親們說:“有電燈真方便,再也不用煤油燈了。至今,回想起這段往事,還是很激動,真心感謝那位陳叔叔獻出的愛心。當時鄉親們興奮的樣子,瞬間浮現在眼前,始終記憶猶新。能盡自己的微薄之力為大家辦好事,心里格外高興。
火熱年代,蹉跎歲月,知青飽嘗酸甜苦辣,有汗水、淚水,有煩惱、憂傷,有苦累,有歡樂,有收獲、有友誼。恰似人生旅途,加油站新起點。鍛煉了身體,磨練了意志,報效了祖國。實現了自己的夢想,讓我們蓬勃的青春充滿生機和活力。
知青五十五周年感懷:
金秋時節喜團圓,
鶴發此年懷往事。
風暖探求碩果驕,
雨晴滋潤深情賜。
融融汗水蕩塵埃,
顆顆紅心維壯志。
百煉千錘鑄帥才,
奉呈祖國皆忠義。
作者簡介:
郭建、1965年至1968年就學于營口市三中,1968年至1973年下鄉到復縣駝山公社大魏大隊第六小隊,2007年從營口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退休
主審評語:
郭建老師的回憶錄敘述真實,情節生動。文章主要有三個部分。其一,敘述了自己身患重病得到了生產隊長和鄉親們的關懷照顧直至痊愈。其二,過河失足落水,在萬分危急時刻被農村社員救起。第三部分是如何幫助生產隊籌措資金物資技術和人員支持,幫助生產隊安上了電燈,結束了各家各戶煤油燈照明的歷史。通過當年的受恩和報恩緊扣主題的講述,呈現出來一幅令人難以忘懷的畫面。
人生的道路曲折坎坷,在危困時刻有人伸出援手,或者指點迷津,那是很幸運的事。老三屆知青當年的酸甜苦辣,沒有一個人不深淺嘗之。作者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給我們,作為讀者,我首先受到了教育。感恩是社會團結和諧的象征,感恩需要寬容,感恩需要格局,記得網絡上流傳過這樣一句話“記住別人的好……”這是不是對感恩的基本概念的一個闡示呢?
——主審
供稿作者:郭建(知青,68屆 復縣)
本期主審:王學東(知青,特約主持人)
原創發布:營口之窗官網
更多信息,請關注營口之窗公眾號:營網天下
版權聲明:營口之窗所有內容,轉載須注明來源,禁止截取改編使用。
上一篇:酒友(小小說)——李同雁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