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口之窗“營口專訪”)周軍:心中有一座巍峨壯麗的山峰
與人相識,緣于情趣相投。2021年初秋,一個丹東文友來鲅,提前約好邀請的幾位本地文學愛好者,小酌談詩論文,恰巧這個人也在其中。
席間雜話此不贅述,因為早想請客,席末我偷偷溜出去結賬,他也出來,與我爭著付錢,誠懇和焦急的模樣給我留下極好印象。幾經解說,他終于退步,讓我達成心愿。由此不愛交際的我主動和他互加微信,成了不多卻能交心的朋友。
周軍同志近照
這是個一眼看上去,似乎有點兒“奸滑”的中年男人,還有著最近大火的明星王千源的樣貌。這一說辭,連從未見過他的女兒,也向我證實:這個周叔,長得太像明星王千源啦!當我把這一“飄揚”他的喜訊向他說來,這哥們竟笑得合不攏嘴,喜不自勝地對我說,好多人這么說他。還自以為是的說,有機會他去干個第二職業一一模仿秀,難得的老有童心。這家伙小眼叭嘰,又瘦又高,浮躁的社會能有這樣的樂觀、自信,讓他的形象在我心目中又高大了幾分。
我一般是不太愛夸人的,可與他相往中,我越發覺得,他身上散發出常人少有的正能量,這也是我對他敬佩的原因之一。往往從一些小小不言的細瑣事上,便可見一斑:極其熱心,有求必應。他說他最見不得別人著急。東家有大齡剩女,需要找對象,他張羅保媒拉芡,西家孤寡老人兒女不在家邊,他滿世界買米買藥;誰家狗丟貓跑了,他馬不停蹄多方打聽;誰家來客人多了,他笫一時間幫聯系賓館飯店,他真是個閑不住的人。從前有事找雷鋒,現在朋友圈里是有事喊他,真夠他忙活的。這不,前天我著急去新聞大廈取東西,電話一喊,他竟然去給別人送兔子去了,那兔子還是現管別人要的,就為了滿足同事家孩子的動物實踐課。有次我下班回家路上,碰巧有只鸚鵡從別人家飛出,被我捉到,剛一發朋友圈,竟被他喊道,他要了,說要送一個叫老邢的朋友,省得老邢在家寂寞。我說一抓到,就找了主人了,他說,瞅瞅,那一個網袋就打發了?對小鳥一點不好,找個好人的話小鳥得多享福!他居然為小鳥的后事也操心。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其實真正的志士仁人,無論大事小事,都可以見到人的善良與本真。
疫情期間,沒有人要求周軍去參加抗疫一線工作,但是他自愿穿上了防疫服,成了年紀最大的志愿者之一,每天為居民扛面送米送菜……
平時,也許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乞丐流浪漢等,因為這種場面很常見,你想幫也幫不過來,再說你就是幫得了一時,也幫不了一世,所以很多人選擇漠視而過,但是周軍卻不這樣想。
2020年12月,那是一個周六的傍晚,天氣十分陰冷。外出回家的他,走近鴻基海岸小區,正準備開門進入時,轉頭間,他看到路邊門市屋檐下,一個衣衫襤褸的人蜷縮在哪里,凍得瑟瑟發抖。他放棄了回家的想法走過去,心頭一轉,他怕這大冷天那人被凍死。他看見席地而坐的那人旁邊放著破棉被,如果晚上住這里,根本不能抵抗風寒。眼看就要變天下雪了,如果在室外過夜,不被凍死,也得凍傷。他上前問他哪里人,為什么在這里不回家?這個人言語不清、混沌地回答說是河南人,在大連干活,具體的問題就說不清楚。他斷定這是一個弱智者,為了幫助他度過這個寒冷的夜晚,他急忙拿出電話撥打110警務中心,那邊回答說已經救助這人好幾次,他均反復逃離,建議撥打市、區兩級民政救助部門,永久解決他的問題。那個人看他打電話,以為是要找人抓他,起身就跑。看到他跑,怕他因為智障出現安全交通事故,又怕他不知冷暖跑到哪里凍死街頭。周軍在后面一邊追一邊打電話聯系,這個人跑跑停停,好似有些害怕,又不想讓人靠近他。周軍只能跟著他走,跟著他跑,從鴻基海岸追到區活動中心,又從活動中心追到紅運體育館,來來回回轉了兩圈,幾次翻越圍欄,引來很多路人用異樣的眼光看熱鬧,看他為什么追一個傻子?有認識周軍的人問他“你追個傻子干嘛?”他說:傻子也是人哪,這樣大冷的天,不把他安置好,就得凍死街頭。直到兩個小時后,區民政局找來的精神救助醫護車到來,把這個智障者收入救助站,周軍才肯放心地離開。
認識周軍的人得知此事對他說,你可真愛管閑事,傻子你也管。周軍聽了這話只能笑笑,沒說什么。我想,只有心中有大愛,對世間生命有無限的悲憫情懷的人,才會象周軍這樣,他無法在寒冬之夜,看到一個浪浪漢面臨凍死而漠然而去。
2020年2月8日,正是鲅魚圈在肺炎疫情最肆虐的時候,周軍看到各個村鎮卡口堅持防控執勤的人缺少防疫物質,甚至有時連飯也吃不上,水也喝不上的時候。他悄悄地跑了三家超市,當時已經有物資脫銷的跡象。他自費購買了10箱方便面,29碗散盒方便面,30支溫度計,五箱礦泉水,送給營口市蓋州地區的偏遠鄉鎮——臥龍泉鎮的三個卡點。當我問起此事時,他說:看到他們為了疫情防控,冰天雪地地堅守,心里深受感動,自己憑心思做點什么,分擔一點他們的不易,心里妥貼些。后來他告訴我,他不顧家人反對,毅然決然穿上了防疫服,成了年紀最大的志愿者之一,用實際行動踐行了一個基層普通黨員的使命。他每天為居民扛面送米送菜,還打趣說,自己體能大增,飯吃得可香了,任務一完成回家躺在床上,覺睡得更踏實了,有時做夢都在忙活幫人送這送那。他照了穿大白的相,發給我,還配了首小詩。自認為那是他平生最忙碌時刻,那段日子也是他最充實的時光。
在肺炎疫情最肆虐的時候,周軍(中)自費購買方便面、溫度計和礦泉水等物品,開車送給蓋州臥龍泉鎮的三個卡點,以表慰問支援之心意。
關于周軍這個人,有的人說他怪,有的人說他傻。他總是付之一笑,在他辦公室日志上有陶行知的一句話:“傻瓜種瓜,種出傻瓜。唯有傻瓜,救得中華”。看后讓人恍然大悟,原來平日里言語不多,不事張望的周軍,心中竟有如此境界。
仰望英雄 那些烈士的離去,恰如周天的星辰緩緩墜落。作為一個熱心公益的志愿者,周軍的英雄情結很濃,為本地區烈士做點實事,早在他的生活中擺上了日程。2021年十一長假,在他的帶動下,我們以招商局志愿者名義,第二次驅車幾十里,前往臥龍山,給楊運烈士掃墓,莊重獻花儀式后,我們主動清理了烈士墓周邊雜草垃圾。我們的人生再一次受到了洗禮,也為有他這位好帶頭人而倍感驕傲和自豪。
疫情期間,周軍與志愿者們在蓋州臥龍泉檢查站卡點,參與執勤工作。
四年前,當一面錦旗和感謝信郵寄到營口港務局局長辦公室時,周軍這個人的善舉才徹底被公之于眾。此時,他已憑借自己的力量,默默給陜北一所貧困學校捐助錢款物資多年。當我知道他的事跡后,他向我講起了他捐助的學校。他說,遠方有一群孩子在等待呢,他們的小小心愿,有沒有人來幫實現,有沒有人來溫暖,有沒有人來傾聽,有沒有人來關注。陜北老區的這群孩子:他們蝸居在黃土高原,生活異常艱苦,大多數都來自建檔立卡的貧困家庭。他們中有的是孤兒,有的是單親,有的跟著年邁的老人生活。他們沒有零食,沒有玩具,甚至沒有一件像樣的衣服和棉手套。為了吃一頓飽飯,天不亮就從家里出發,十幾里山路崎嶇坎坷。這是一所私立留守兒童學校,叫馬塔學校。地處陜西省榆林市子洲縣周家鹼鎮惠家砭村馬塔自然村,距縣城約40公里。這里交通不便,唯一的一條路緊靠懸崖,雨雪天就無法進出,土地貧瘠產出極少糧食作物。學校是被評為“中國好人”的馬維帥校長在窯洞里成立創辦的。經過三十多年的堅持,現有學生338人,老人家一個人為當地留守兒童撐起一片求學和飛翔的天空。這群孩子里貧困兒童家庭170人,單親家庭孩子147人,殘疾兒童40人。孩子們缺少完整的家庭呵護,缺少必要的生活學習物質,缺少成長中必要的關愛。由于這些孩子長期缺乏親情的關愛,養成性格孤癖、偏執,不愿與人溝通交流,人際交往能力很差,情感的缺失導致成長的“營養不良”和對外界的“抵觸拒絕”。 周軍作為營口港志愿者,他從2015年開始關注馬塔留守兒童學校,目前已經累計定點扶貧捐助30余次,捐贈物資用于改善學校的教學、生活狀況。物品有洗衣機、衣褲、手套、大米、方便面、紙本……還以“一粒米”扶貧基金形式長期開展“點亮微心愿,共圓中國夢”活動,為留守兒童圓夢。用關心、關愛、關注的方式,讓他們感受到國家和社會的溫暖和關懷,促進他們養成勤奮學習、感恩社會的積極心態。
在營口港務局辦會室工作的周軍,在工作中的情景。
他還娓娓地向我講起,他走進捐助學校的特殊經歷。他說那緣于一種本能的從心底升起的一個愿望。他說當時自己都感到奇怪。一個出生并一直生活在大海邊的男人,卻對陜北的黃土高原有著強烈的向往。無數個問題始終在他腦海里縈繞。黃土高坡有歌中唱的蒼涼嗎?人們住的窯洞結實嗎?他們吃的面是怎么加工的?他們的交通還是靠毛驢嗎?……他在夢里,一回回地身在大西北,驚醒后卻還是城里的車水馬龍。他于是寫下《西行記》這個名字,直言不是為了取寵,也不是要去爭斯諾老人的余光。就是懷著一個尋找點什么的情結,滿足一下潛藏在血液里的沖動。不知道為什么,他一直覺得自己是黃土高原的孩子。就連身上的“滋泥”也是黃土的殘留。世間事心有所想,冥冥中必會有所交待。2016年5月份偶然在一次筆會上,聽到了一個陜北農民傾家辦私立學校的故事,那棵枯寂的心開始潮濕了,殘余的良心如潮般涌動了。過后,有心的他悄悄地打聽到了陜西省榆林市子州縣馬塔留守兒童學校的通訊地址。聯系上之后,他在和馬守帥老校長多次進行交談,心靈一次次受到洗禮和震撼。他被老校長的義舉感動了!一個不會寫字的農民,在生產隊解體時,毅然承擔了即將關閉的一所只有15個孩子的學校,自費在窯洞里為即將失學的孩子們補習教育。這份堅持一下就是近30年,黑發變白頭的辛酸、苦痛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象。他懂得了馬校長多少次想放棄的無奈,他明白馬校長多少次沒有米、面、水、電開不了門的窘迫。馬校長說,一看到孩子們期待的眼神,他就停止了放棄的執念。言談中周軍知道了那里的孩子缺少吃穿,衣褲、糧食是孩子們的急需品。在通話后的兩年時間里,他把一件件衣褲通過物流傳到了孩子們的手里,這件事做了很久,他自己也沒有很在意,只是心安了些許。沒想到學校的創辦人馬維帥老校長委托筆友多方打聽,詢問到了他在營口港上班,通過400電話查到了集團辦公室電話和通訊地址,發出了一封山里孩子的感謝信,郵寄來一面錦旗。周軍說他做這件事,內心里是不想讓人感謝的,那樣反而成為負擔,成為強迫自己做下去的“債”。
當今社會,功利主義流傳甚廣,總是默默無聞地做著大小不等的好事,而且不留名姓,這種人并不多,于在大家都在感嘆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在這種社會環境下,一個人要想堅守理想,非常不易。但是我想,在周軍的心中,肯定有一座無比崇高的山峰,它非常巍峨壯麗,雖然攀登這座山峰,需要長期的,甚至是一輩子的努力,但他始終如一,堅持不輟。
如今,周軍的志愿者團隊由當初的一個人的單槍匹馬,擴大到幾十人隊伍。他正信心百倍地策劃:讓大山里的娃娃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同時他還要讓他所在城市里的娃娃,有機會去體驗山區的生活。物質上的幫助能給人以溫暖,精神上的扶貧更能讓夢想開花。2022年他要給山區娃娃們訂眾多報刊雜志,讓他們了解世界,走出山溝溝……
周軍,讓我們和你一路同行。
供稿作者:蔡恒學,營口之窗特約攝影人
原創發布:營口之窗官網
版權聲明:營口之窗所有內容,轉載須注明來源,禁止截取改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