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口之窗“營口故事”)難忘的“知青”第一個春節
——營口之窗官網知青征文香港投稿
作者:李理
今年是營口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第55周年,不由讓我想起來自己的知青經歷。那是在1968年9月25日,我們“四中”下鄉的學生,是被從市里派來的大解放車,送到了復縣趙屯公社,當天在公社吃的飯。吃過晚飯后,把我們9個男生7個女生分配到東西溝兒大隊、塘坊小隊。
我們這個小隊,是在復縣最高海拔的國旗山腳下。這里盛產蘋果,每年大約年產50多萬斤蘋果。屆時剛好是蘋果收獲季節,房前屋后到處是果樹果園,紅紅的蘋果掛滿了枝頭。
說來我們也算運氣不錯,這個小隊是全公社工分值最高的生產隊,每十個工分八毛六分錢。每一天掙14個工分兒,這樣,第一年年底,我們每個人就都分到了近100塊錢,好不開心。
轉眼就到了春節時分,青年點里,全體同學都回家和家人過春節了。當時正值文革熱鬧時期,我家很不幸,母親五七年打成了右派,從省里下放到了營口,文革后期清理階級隊伍時,又被揪了出來,正在接受勞動改造。我為了不給家里添麻煩,給母親單位黨委寫了封信,表示我不回家過春節了,要同貧下中農一起過一個革命化的春節。后來得知,公司黨委把這封信轉給我母親看了,母親看了信后大哭一場——真是兒行千里母擔憂啊!
我們生產隊,有42戶人家,只有2戶是貧農,其余全是中農,沒有地主和富農,因為這個地方太窮,土地貧瘠。要說地主,我們大隊書記家土改前是地主,但是土改前,他家把房產和土地全賣了,這樣劃成分時,他們家轉眼間變成了貧農。所以我們大隊,從來不搞憶苦思甜,因為一搞憶苦思甜,一定會憶到大隊書記家,這個故事說起來很有意思,很像葛優演的電影兒“活著”中的場面。
這年春節前后,就我一個人守在青年點。當時生產隊,有兩個隊長,一個是政治隊長,是管全面的;一個是生產隊長,是管生產的。是政治隊長安排我吃派飯——就是吃百家飯。
這年春節,有這樣一個有趣的,甚而可以說是令人哭笑不得的生活細節,在這里分享給大家——
這個大年三十兒晚上,我在社員家吃過飯以后,回到了青年點兒,才想起來已經有幾個月沒有洗過澡兒了,便搬來一口大缸,燒了一大鍋熱水,調好溫度泡了進去。可以說,搓掉了身上積攢差不多一年的“藏污納垢”,剎那間感覺全身飄飄然起來,現在回想起來,不亞于在日本泡過溫泉之后的感覺。
泡完澡以后,我就把所有的臟衣服統統地放進缸里泡了,打算第二天再洗——因為當時感覺,渾身上下實在是太累了。可是,第二天早上起來一看,水缸里的水全都凍得梆梆硬,衣服怎麼弄也拿不出來了,因為天氣太冷了,也沒有暖氣,無奈,只好等到來年。結果,一直等到來年五月份冰凍開化了,才把衣服拿了出來。
作者簡介:李理,68年知青,香港企業家,營口人。曾任遼寧省政協委員;香港知青聯常務副會長;冠連五金礦產(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長;港九新界販商社團聯合會榮譽會長;香港東北人聯誼會副會長。
評語:作者用簡單細膩的筆調把知情時過的第一個“革命化”的春節時的一件趣事展現給大家,實打實鑿,生動幽默。著實使人難以忘懷,廣闊天地牽動著多少父母的心,知青的生活,苦中包含了多少無奈。也許正是這份經歷,錘煉了我們國家最能干的一代人啊。
——主審
供稿作者:李理(營口知青,68屆復縣)
本期主審:張志剛(知青,特約主持人)
原創發布:營口之窗官網
更多信息,請關注營口之窗公眾號:營網天下
版權聲明:營口之窗所有內容,轉載須注明來源,禁止截取改編使用。
上一篇:我的“知青”嫂子——營口之窗知青征文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