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口之窗“營口故事”)龍母廟風雨
王瀟慧
一
在一個沒有星月的夜晚,一行人急匆匆地上船,解纜,駛入大海。船內大多是壯年男女和孩子,他們神色疲憊,心事重重。剛開始還風平浪靜的大海,猛然間風起云涌、驚濤澎湃,接著驟雨如幕,整只船柔弱地顫抖。疾風暴虐地將桅桿折斷,船在海中像樹葉般被浪涌起顛落,船上的人們嚇得面如土色,閉起眼睛,雙手緊緊抓著船舷,或是抱著其他東西不放。驚慌失措的一船人面對烏漆麻黑、洶涌咆哮的大海,除了哭喊,就是絕望,眼看著船體被風浪撕裂得就要散架,一船人即將葬身海底。領頭人長嘆一聲,雙膝跪地,其余的人也齊刷刷地向大海跪拜,祈求龍母娘娘保佑,如果能夠平安著陸一定給建廟報恩。
果然,在他們極度恐慌下的虔誠得到了靈驗,船不再搖擺顛簸,似被一股無形力量扶著行走。他們仿佛透過黑夜能窺視到另外的世界——面目猙獰的一群海夜叉分列船的兩側,扶著小船飛快地劃行。但此時的他們決意不會在意與害怕,還有什么比活著更重要!不知道到過去多少時間,風雨停歇,失去帆的船自由漂泊到渤海灣的一處淺灘,全船人終于得救了。
他們是誰?如果不是有特殊情況怎會深夜出海?究竟發生了什么事情讓他們慌不擇路地跑到令人生畏的大海上來?他們許下建廟的諾言實現了嗎?
二
在營口市鲅魚圈區蘆屯鎮小望海村有一條起伏不斷的小山丘。山丘不大,卻連綿幾公里,像一條巨龍盤旋在那里。據知情者透露,這座山的龍頭在東北面的沙崗臺,龍尾在旁邊的趙坎子。人們依據山丘的走勢命名為回龍山。此處往西三公里就是大海,站在山上就可以窺見渤海灣全貌,因此又叫小望海。山上早年間建有一座廟宇全稱為“回龍山迎水宮龍母廟”。距離鲅魚圈區行駛里程大約九公里,廟宇處于山峰大約30米或40米向陽平坦山坡地上。二百多年來,經歷了不同風雨,如今廟宇雖已不在,可關于它的傳說依然在民間流轉。更讓人不可思議地的是此廟非彼廟,但又有淵源。
真的是“龍母廟”不是“龍王廟”?不錯,我說的就是龍母廟——一座記錄歷史祭祀文化而又被人們淡忘的廟宇。
在東北地區龍王廟比較常見。龍王作為水族統領掌管著行云布雨的大權,受到人們尊崇無可厚非。但龍母廟卻很罕見。曾經有人做過調查,山海關外龍母廟僅有兩座,遼寧望海寨回龍山迎水宮龍母廟是其中之一。我也是偶然知曉龍母廟的一些人情故理后,冥冥之中有一股力量促使我想去了解。雖不至皓首窮經,但也是孜孜不倦的。別小看這樣一處景觀,它的來處并不尋常,與素有“濃墨宰相,淡墨探花”之美譽的清朝宰相劉墉有關。在2024年最美的人間四月,花海如潮,鳥語切切之際,我為龍母廟鋪紙濡豪,興會淋漓。
相傳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十月,時任陜甘總督的清朝名臣劉統勛因辦理軍務失宜,被乾隆皇帝治罪入獄,還牽連其子——在翰林院任編修的劉墉也被關押進大牢,同時禍及京城與老家山東諸城的劉姓族人。還好,京城距離山東有些路程,清朝交通工具主要依靠車馬,這就給劉墉族人留下了逃命的時間。
京城劉家派可靠之人馬不停蹄地趕回山東老家報信。接到密信的劉憲立即召集劉姓直系家眷,收拾些金銀細軟連夜逃出諸城。天下之大,莫非王土,要往哪里去啊?經過大家商議選擇乘船出海,去闖關東。即使官兵追趕過來,面對茫茫大海也會無計可施。劉憲帶著族人連夜從蓬萊閣東渡,爾后進入渤海……于是就出現了文章開頭的那一幕。按照當時清朝律法,一人犯重罪要“滿門抄斬,株連九族”。為了盡可能保留下劉姓一支血脈,他們只能扔下年邁與病弱者,其余的能走就走。
秋日的遼南,放眼望去,正是林木蒼翠、果實飄香的季節。劉憲他們覺得這里非常好。西可望海,北能瞻山。向東遠眺,可見山峰俊拔,層巒疊嶂,樹木蓊郁。南面遠闊,略顯平坦,可以開肯荒地,林中小獸小鳥甚多,不遠處還有一條河流繞行其間。河中魚群攘攘,真是一處安家的好地方。此處就是現在小望海村四組龍母廟村,亦即回龍山迎水宮龍母廟的老廟址。
劉憲率族人安頓下來。
在京城,劉統勛父子在獄中不過一月有余就被釋放,并返還沒收的全部財物。兩三個月后,劉統勛得到乾隆皇帝重用,此后官位亨通。相較父親,劉墉有點黯然失色。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六月出京城,在外輾轉二十多年竟做地方官員,后期才得到乾隆器重。然而,發生的轉變對于信息滯后的劉憲族人已經太遲了。他們很快適應了東北的生活,一邊打魚狩獵,一邊開墾荒地,偏安一隅又遠離是非之地,真的是難得的愜意。“野性堪如此,潛山歸去來。”怕是王安石也羨慕不已吧。十幾年后,劉憲向劉墉提起當年渡海之異象與承諾建廟的來龍去脈。劉墉贈銀百兩、賦聯一副,并將乾隆御賜的“黃馬褂”轉贈給族人。行事老練的劉墉考慮到族人來到陌生地方,難免會遇到欺負或不公時,黃馬褂可以保護與解圍。果不其然,這件黃馬褂后來還真有了用武之地,可惜,文革時期丟失了。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劉憲開始尋找建廟的地方,最終選擇在龍母廟村西山上。乾隆三十三(1768年)龍母廟建成。因是劉氏家族與當地達官名人湊資建造,也被稱為劉氏家廟。廟雖不大,但也氣勢軒昂,法相莊嚴。有一塊青石碑記錄了當時建廟的情形。青石碑大約高二米或者一米八,碑的上部分雕刻著龍紋花樣,有碑座,碑上刻有發起人以及乾隆三十六年字樣。根據龍母廟建成年代推算,應該廟建好后才刻的青石碑。知情人許國軍講,他親眼看到過石碑,碑色猶如青磚色,略黑。青石不屬于東北所產的花崗巖或理石,應是從南方運輸而來。石碑除劉姓族人外,還記載了其他的捐贈者。那時劉統勛任東閣大學士、國史館總裁。他很受乾隆賞識,風頭正勁。劉墉在修書處擔任行走。龍母廟倒塌后,此碑被遺棄一處田地作為界石多年,最后讓一位僧人悟清拿走,再無音信。
為什么在危急關頭劉憲等人不祈求龍王保佑,而是龍母?為什么在東北地區龍母廟這么罕見?基于此,更需要我去挖掘其淵源、背景與文化,為傳統文化聚材取事盡綿薄之力。我在梳理甄別中主觀認為可能存在幾種情形,其一,人在極度恐懼下會產生求生的本能,神經是不受控制的,不能說是胡言亂語,但一定是靈光乍現般影射進大腦,“龍母保佑”脫口而出;其二,從地域分析,山東、河北一帶喊母親就是娘,絕望之際,最先想到的也會是生養的母親。龍母是龍的母親,情急之下,劉憲族人第一時間求救龍母娘娘而不是龍王也就順理成章了。
猜測既不科學也不嚴謹,有失偏頗。還有另外一種情形是客觀存在的,那就是“龍母文化”的北上與普及。雖然是我拾遺補缺,但也有圭臬法度框定。這應該涉及到“龍母文化”的傳承。
“龍母文化”始于秦漢,多在嶺南一帶盛行。比較著名且有文獻記載的共有三處:廣東肇慶市德慶縣悅城鎮龍母廟,建于秦漢時期,有兩千多年歷史;廣西梧州龍母廟,建于北宋初年;廣西藤縣的龍母廟,建于宋代(公元1108年)。其中有兩處被尊封為龍母廟祖庭。可見龍母文化久遠且深入人心,尤其是處于湖、河、江、海等水域豐富的地區。
據傳龍母姓溫(一說姓姜),秦時人。自小能預知禍福,且樂善好助,幾歲時已是成人模樣,人稱神女。某日,溫氏在西江邊濯洗時偶拾到一大卵,此卵晶瑩剔透且異常斑斕,她拿回家盡心地看護,把最溫暖的地方騰出來給這顆卵石。不久,竟孵出五只像蜥蜴的小動物,能為溫氏捕魚、嬉戲,特聽她的話。長大后五物竟變成頭角崢嶸、身皆鱗甲的五條真龍。溫氏讓他們施云播雨,治水理山。五條龍按金木水火土之五行方位,也就是東南西北中,各司其職護佑天下蒼生。人們便稱溫氏為龍母。后來龍母仙逝,五龍悲痛欲絕,化作五秀才,將龍母葬于北岸的珠山下。后人感于五龍孝心,就此建廟,名曰"龍母祖廟”。到了明清時期,得到諭旨,可以廣受建廟、祭祀,才從嶺南延伸至長江流域、中原地帶。因東北作為蠻荒邊塞,人煙稀少,龍母文化還不曾臨蒞。
劉憲族人在形勢逼迫之下求救龍母,即是本能也是必然。因劉墉始祖本就是從江蘇徐州府碭山縣(現劃歸安徽碭山縣)遷徙到山東諸城的,《東武劉氏家譜》可證。他們把龍母文化通過口口相傳或者以故事的形式講述,不是不可能的。再說劉墉其父劉統勛、祖父劉棨和曾祖父劉必顯,都是做過高官的。劉姓一族在山東諸城是遠近聞名的名門望族,知識層面淵博,耳濡目染,劉憲等人知道龍母文化應該是有跡可循。再說山東諸城離黃海很近,出海者祭祀龍母,保護平安,是再正常不過了。正是這樣的機緣巧合,劉憲族人不但定居于遼寧,還把龍母文化帶到了這里。可見這座龍母廟的獨特性以及歷史源緣。
從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出逃到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龍母廟建成,已經過去了約十三四年光景。劉憲族人住下來后,就把此地叫做龍母廟村,并一直沿用至今。據考證,他們也是最初的開荒者,后來才有了曲、許、宋姓等。當地流傳一句順口溜:“劉兩山,曲兩洼,邊邊拉拉老宋家。”說明當時劉憲族人已經率先開墾了兩條山溝里的土地,并自然擁有了這些土地的所有權和經營權,成為所謂的“占山戶”。其他姓氏人只能撿拾一些邊角碎塊開荒與生活。
至于說到小望海村的來歷,是先有小望海村,還是劉憲族人遷來后才叫的小望海?一直眾說紛紜,語焉不詳。不過從目前縣志、百科詞條與研究文章多方印證看,小望海村最初叫望海寨,清朝雍正年間,因地處山崗,站在高處能望見大海,遂名。后又因和附近的望海寨重名,改為“小望海寨”。1984年后,改為今名。查閱《蓋縣政區沿革》得知,清朝時龍母廟村一直是作為獨立村屯出現,直到民國以后才劃歸小望海寨村。當時小望海寨村已包括錢家屯、宋家屯、曲家屯和龍母廟等幾個自然屯。如今,龍母廟村被小望海當地人簡稱作“龍廟子”,而龍廟子在本地用來稱呼龍王廟的,所以,時間一長,恐怕連本地人都搞混淆了。
劉憲家族終于還愿,了卻了一樁心事。龍母廟遵循神性職責護佑著劉氏家族和周圍百姓。
時間飛逝,劉憲與族人漸漸適應了這塊土地,生活也走上了正規,還有龍母廟的加持,一切顯得格外圓滿與順暢。
三
到了清乾隆四十幾年(確切年份不詳),營口地區下起了十二天的滂沱大雨,引起山坡泥土松動,龍母廟沒能抵抗住大自然的侵蝕,轟然倒塌了。
因為年代過于久遠,已經沒有人能再親眼見到那座倒塌的龍母廟了。只是通過百年來的口口相傳,讓我們多少可以了解到一些龍母廟大致的樣貌。
我去龍母廟村實地查看過,那里的土質顏色黃而松散,其中多為沙土地。踩在疏松的土地上,令人有種軟綿綿的感覺。不知道是歲月磨細了山崗,還是原來就是如此!
據說,劉憲族人也發現此地土壤的特殊性。他們逃命時攜帶充饑的地瓜特別適合這里的土壤,不但接的多,并且甜度高,熟后香軟可口。地瓜不但是逃難時的救命糧,也成了日后這里的名產。
同樣的地瓜跑出去幾千里地,竟然有天壤之別,不由讓我想起淮南桔與淮北梔的典故來。
如果不是有人帶路,真的無法找到龍母廟原址。我本以為打聽的很清楚了,并且篤定能找到。結果上的山來,走走停停,轉來繞去,終未得愿。無奈,我挨家扣門詢問,才知道已經走過去幾個來回了。在一條用水泥與石子鋪設的、坑坑洼洼的、略顯局促的山坡道旁,幾間待拆遷的房子首先映入眼簾,院中有十多棵果樹。如果非得找些物證來確鑿這是龍母廟,那就是被屋主人堆在院子四周土堆里的磚頭瓦塊。那些殘缺仿佛告訴人們,這里曾經的輝煌,曾經的暮鼓晨鐘,曾經的薄霧浮蕩、香煙繚繞。據龍母廟村民許國軍講述,在他小時候這里是一片亂石崗,雜草叢生,野樹搖搖,膽小的人可不敢黑天獨自從這里走。因為大家都知道這里曾經是一座廟,雖然倒塌,二百年多來不曾有人打它的主意。畢竟坊間流傳著一些帶有迷信色彩的說法。隨著人口增多,土地顯得越來越金貴,有人在廟宇周圍嘗試性地種植一些果樹或者開墾些小的菜園子。廟宇面積慢慢地越縮越小,后來就蓋起了房子,變成了現在我看到的模樣。
時至今日,小望海地瓜已經是遠近聞名。地瓜粉條、地瓜干等副產品也很受人們喜愛。這里的土壤還適合種植果樹,每年四五月份,桃花、梨花、李花、杏花盛開之際,漫山遍野嬌紅嫩綠,芳香襲人。徜徉其間,猶如仙境,桃花灼灼迷人眼,勝雪梨花壓枝低。有詩云:桃花春色暖先開,明媚誰人不看來;冷艷全欺雪,余香乍入衣。簡直就是世外桃源。
聽著龍母廟過往,看著眼前景象,我不知道該有怎樣的心情!記錄的手有些顫抖,字跡潦草模糊,還有夕陽西下的清冷漸濃。當我離開時,桃花正艷,春風徐徐。
四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村民們捐資重修了龍母廟,位置從龍母廟村西遷至小望海村東廟山上,大約距離有三四里地。廟宇比以前開闊,面積大了許多。極目四野,綠樹參天,青草成苗,就算歲暮冬寒,也蔚為壯觀。遠處的望兒山與饅首山時隱時現,真是一處難得的風水寶地。
進了山門,東側鐘樓,西側鼓樓,朝鐘暮鼓,余音繞梁。抬眼之處正是龍母廟主殿。龍母身披紅袍端坐,身后墻壁上畫著那艘斷了桅桿的船被眾海夜叉扶著。東殿供奉著十八羅漢,有一個微縮成1.5米的小船,西殿是藥王廟,為周圍得病而無錢醫治的善男信女們,心靈上多一份慰藉與釋懷。捐資人全部為女性,有一塊石碑為證。石碑正反兩面字跡尚能辨識,碑文記錄了搬遷緣由及捐贈者姓氏。碑座上面刻有“風調雨順”四個剛勁大字。石碑現已丟失了。
重修后的回龍山迎水宮龍母廟迎來鼎盛時期,絢麗華扉,香客源源不斷。每年三月十六廟會時,人頭攢動,絡繹不絕。沿路商鋪林立,叫賣聲聲,車水馬龍,真是一派興旺之勢。打漁人家,出海前必來廟中祭拜,愿龍母護佑平安;若滿載而歸,更會攜家帶口,誠意答謝。生意人期盼興隆,八方來財;生病、不如意者到此禱告一番,化解心結;無妄無災的人們也到廟里走走,沾染些香火,既心安又心升歡喜。特別是廟前戲臺子,每到廟會,咿咿呀呀,婉轉流鶯。臺上真把式,臺下叫好聲響徹云霄。
由于龍母廟太過盛名,聚集此地的人魚龍混雜,官府只好派衙役協助管理。乾隆年間,龍母廟曾經發生了一件了不起的事件,是關于“黃馬褂”的。
乾隆1779年后,雖說清朝繁榮,但貪污受賄之風氣已顯露頭角,衙役們貪婪之心日益增長。可嘆,周圍百姓商戶被搜刮的民怨沸騰,咬牙切齒。自古民不與官斗,他們只能隱忍。最可氣的是這幫衙役遇到妙齡女子或漂亮媳婦時,往往動手動腳,口中浪語喋喋,連唱戲的戲子扮相俊美者,不論男女都要調戲一番。引得人神共憤,形成水火不容之勢。如果再不制止,怕是局面混亂,后果會非常嚴重。
某日,此事傳到了劉憲耳中,他氣憤填膺,怎可讓此等污穢下作之事繼續蔓延。他們自從遷至此地,處處小心,低調行事,恐生事端。如今,實在忍不下去了。他把劉墉贈送的黃馬褂拿出來穿上,腰板挺的直直的,氣宇軒昂地來到鬧事的衙役們面前,大聲呵斥道:“休得無禮,識得此物嗎?”那些平日里胡作非為的差役,雖然沒有見過真的黃馬褂,必竟是當差的,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嗎。按律,除皇家誰還敢穿黃色衣服,那可是皇家專用啊!除非為皇家立下汗馬功勞或者受到重用、賞識的大臣,才能得此賞賜。
衙役們呼啦啦跪地求饒,磕頭猶如雞啄米且承諾,以后絕不再犯,還廟會秩序。劉憲見起到了震懾作用,不再追究。百姓已經圍得里三層外三層的,大伙見證了整個事件,齊聲叫好,為劉憲的正義之舉鼓掌。消息像長了翅膀,人們覺得這是龍母顯靈了。深孚眾望的龍母廟香火比以前更加旺盛。
后來,懲戒衙役之地被人們稱作“黃袍馬褂”地或“黃馬褂”地,也叫“戲臺窩子”。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龍母廟重新修好。而那時候的劉墉才升任湖南巡撫,已近六十歲了。其父劉統勛已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十一月一十六日上早朝的路上猝死。他的離世曾使乾隆皇帝傷心不已,曰:“朕失一股肱!如統勛乃不愧真宰相!”遂賜,謚號文正。這是清代對文臣最高的榮譽,清朝幾百年中只有八人得此謚號。
龍母廟帶給一方平安、富足、繁榮,這是何等的榮耀!劉憲族人也覺得很有光彩。
五
從那開始,龍母廟經歷了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最后是宣統。隨著清朝徹底滅亡,1949年迎來新中國的成立。龍母廟就像汪元亨在《朝天子·歸隱》中寫的:“暮鼓晨鐘,秋鴻春燕,隨光陰閑過遣。”時光推移,事物也慢慢發生變化。龍母廟在歲月的流離中蹣跚而來,等待她的到底是怎樣的風雨哪?
連年征戰的中國千瘡百孔,貧瘠消瘦,物資極其匱乏,大部分家庭糊口都難,名噪大起的龍母廟更是香火凋零。1958年大煉鋼鐵時,百姓連做飯鐵鍋都拿去煉化,何況龍母廟!
1966年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國,風頭正勁。一群“破四舊”的紅衛兵沖進廟里,推倒龍母塑像,趕走四五個僧人。1968年的某日,村民蜂擁而至,把能拆能用的都拿走了,他們全然忘記這里曾經是寄托過的精神殿堂。守護了小望海一百八十九年的龍母廟被夷為平地。
我們不能制止歷史前進,更不可能抹去曾經存在過的事物。連根拔起之物雖然已無生還的可能,但帶出的泥巴也是另一種印記。印記是時光的見證,銘刻于某個角落,是我們與世界的化身。龍母廟荒涼狼藉了,曠野的風嘹唳不絕,仿佛為廟宇哀傷與不甘。值得慶幸的是唯一的鐘樓倔犟地存在,屹立二百四十四年之久來為龍母廟佐證。它的執著難道不是另一種意義上的陪伴、歷練和修行嗎?也許受香火熏染真有靈性,也許是身負使命,有關它的傳奇色彩相當濃烈,有一段故事在當地流傳。
文化大革命時,龍母廟被拆的七零八落,殘基無存,搶紅眼睛的人們不放過一磚一瓦。鼓樓在人們聲嘶力竭地喊叫聲中悲愴地倒下。鼓,一部分被熾熱的洪流裹挾著飛往不可知的遠方,或為棟梁之材,或為小巧之物。還有部分不知所蹤。我倒是希望它被有心的人收藏起來,多年后重現,敘述以往與未來。
他們又如法炮制來拆鐘亭。幾個村民用繩子拴住石柱,使勁地拖拽,口號尖利,手磨起血泡,肩頭勒出血檁子,腳趾頭拱破鞋尖露在外面,柱子仍紋絲不動。氣紅眼睛的他們嘗試各種辦法,終于在繩子幾次斷裂有人受傷,才悻悻又無奈地走了。自此,再無人敢打鐘亭的主意,鐘亭完好無損地保留了下來。它孤單遙望著無窮盡的蒼穹,沉湎于追憶與昏思。
鐘亭,現在叫龍母廟鐘亭,為正方形四柱歇山式花崗石建筑,方向北偏西35度,四角由四根間距213厘米的方形石柱支撐,梁架和歇山式亭蓋。石柱高348米,柱腳下為石基,石柱上半截琢為八角形,額上承交叉石梁,梁上承石板蓋,前后坡各由三塊石板組成,橫向搭蓋,蓋石板雕琢瓦筒、瓦當、滴水裝飾。轉角下有驚雀鈴掛環。藻井為斗四工字形,四面交叉,石梁中間承口字形,上承方形瓜柱,上承二道梁,二道梁上承脊檁。正面向西北的闌額上雕刻“錫武思文”四字,石柱上有楹聯 “晴響能驚云外客,晨鐘時覺夢中人”。亭的脊檁上有古鐘掛環,鐘早已不知去向。幾個村民說,那口鐘有一人高,幾人合圍才行。我想,它終歸逃脫不了煉化的宿命。1983年公布龍母廟鐘亭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公布其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回龍山迎水宮龍母廟的真容還真不好見。我以誠摯之情,三次前往都未能見龍章鳳姿,也許是內藏玄機還是另有因由。這樣奇怪的阻隔竟讓我生出臆想,更加積極地去探究其中的隱秘。 2024年五月四日,我再次前往龍母廟。鐘亭,在一片桃花樹海里沉默地佇立,好像滿山粉嫩的桃花都不能使它興奮。三指寬的鐵鉤在風的作用下微微晃動。鐘雖然沒有了,但它好像已經習慣了如此擺動。幾只麻雀在鐘蓋內安了家,不停地穿來飛去。亭子中間放著一個香爐,不知道是周圍百姓還是劉姓族人常來掛懷?我對視鐘亭良久,不知道該做些什么……在回龍山迎水宮龍母廟的原址附近,一座新的廟宇框架早已搭起,一塊奠基牌子上赫然寫著二零一六年。
下到半山腰,站在一處高崗仰望龍母廟鐘亭——它似有萬般語言想要傾訴。它再期待“晴響能驚云外客,晨鐘時覺夢中人。”景象的再現嗎?還是等待更久遠的答案?這里沒有其他參觀者,除了寂寥就是
悲壯。我相信會有那么一天,鐘亭不再孤單,人們一邊享受田園生活,一邊清空煩囂與喧嚷,徜徉于龍母廟,讓心靈起悟,感受神性通達,朗目清風。
清朝早已被歲月圍剿得支離破碎,只有一些重要事件光明正大地躺在歷史的記賬簿子里,但并不妨礙民間故事與傳說的精彩演繹。在我探訪的過程中總有人會神神秘秘地、悄悄地說:“你說奇怪不!如今的劉墉后人有幾代也有他的“羅鍋”。毋庸諱言 是他基因強大,還是純屬巧合?這些更增添了對傳說的遐想與各種猜測。從劉憲族人倉促的離鄉背井到當下的平淡生活,二百多年來,龍母廟村的劉姓族人依然延續。當他們目光望向廟宇方向,是否會有血脈僨張?
其實我更希望龍母廟能夠發揮它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以它為軸心,帶動小望海村以及周圍的旅游文化產業,助力小康生活錦上添花。
人們常說“物以稀為貴”。所處關外的這座龍母廟,我竟給不出答案。
供稿作者:王瀟慧,遼寧省作家協會會員、《遼寧詩界》編委
原創發布:營口之窗官網
更多信息,請關注營口之窗公眾號:營網天下
版權聲明:營口之窗所有內容,轉載須注明來源,禁止截取改編使用。
上一篇:生意經(小小說)——李同雁
下一篇:真愛不會失憶(小小說)——李同雁